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燕山构造带在整个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期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构造变形,这种复杂的构造面貌和构造特征所揭示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目前对燕山构造带中生代所经历的多期不同方向的构造变形的期次划分和对各阶段构造体制(收缩/伸展)的认识仍存在明显分歧和大量争议;同一方向构造的多期活动和晚期构造变形对早期构造变形的改造和影响亦尚不明确。本文将燕山构造带中的辽西建平地区典型的复杂构造叠加区作为研究重点,开展大比例尺构造填图和详细的区域构造解析工作,重点探讨该地区的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通过对辽西建平地区中生代收缩构造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研究,识别出区内存在的近EW向、NW向、NE向收缩构造以及NNE向走滑构造,并根据不同方向的构造所具有的不同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各构造之间的交切关系、区域上的角度不整合等关系厘定了研究区内的前髫髻山期近EW向褶皱构造、NW向收缩构造、NE向褶皱-逆冲构造,后髫髻山期近EW向逆冲构造、NE向逆冲构造及后张家口期NE向逆冲构造的复活、NNE向左行走滑断层三个收缩构造活动阶段,七个构造活动期次的演化序列。在前人对辽西地区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的厘定成果以及各构造演化阶段所属的构造体制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该地区所能限定的各构造变形的形成时代,认为中生代以来该地区处于以晚三叠世水泉沟组、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纪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为伸展体制,其间为收缩体制的三次构造旋回中。通过对研究区内中三家-朱碌科左行走滑断层的野外观测、数据采集等,详细补充了对其几何学、运动学方面特征的描述,认为是压扭式左行走滑断层,并对早期构造变形强烈改造,使其表现为现今于空间上相距25-30km。辽西建平地区中生代收缩构造具有多期次的特征,各期次构造活动的演化过程构成了多个构造旋回,与中生代以来西伯利亚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之间的汇聚及古太平洋板块NNW向欧亚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下俯冲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