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治理的组织再造研究 ——以上海J街道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mmmmmmmmmmmm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是透视社会的窗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单位制为组织载体的城市社会整合机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出现了社会“去组织化”现象。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呈现出社会的碎片化、原子化特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应对日益分化的社会,如何将社会“原子化个体”整合起来,成为其在新世纪面临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为此,研究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组织再造”,就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了“组织起来”的政治战略部署,较好地实现了对社会的整合,建立起了一套相对有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秩序。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个体原子化”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典型特征。而个体原子化在带来社会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组织弱化”的社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社区治理的困境。为有效解决社区治理面临的“组织弱化”的困境,上海J街道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破解组织弱化困境的对策,即“组织再造”。本文采用“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选择“上海J街道”作为田野调查点,结合年鉴、官方文件和相关报刊资料等,以历时性的纵向研究脉络,揭示出建国以来中国基层城市社会变迁的发展特点。这是宏观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社区治理结构转型,将J街道在各个时段的社区治理主体的政治行为纳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中,从而发现社区治理存在的难题以及化解社区治理难题的“钥匙”,即“团队党建”。社区党组织带领社区各个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将分散的“原子化”个体吸纳到社区团队中,通过对社区团队的嵌入和引领,从而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的组织再造。历史上,J街道是一个小渔村。在计划经济时期,因工业化的需要,发展为典型的“单位社区”。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单位成员的“理想城堡”,二是国家对社会控制的载体。这两大特点共同构成了高度组织化的社区。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结构面临转型,即由高度组织化形成的“单位社区”向个体化社会的逐步转型。在个体化社会来临的过程中,J街道社区治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因单位解体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业缘消失,居民之间横向联系纽带缺失;二是社区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力弱化,无法应对个体化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社会后果。针对J街道社区治理中出现的两大难题,J街道党组织探索出了“团队党建”的新方式。这一党建新方式逐渐成为J街道党组织在城市社区推进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J街道党组织发现自发形成的社区团队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活力。于是,J街道顺势而为,培育了一批满足居民需要和符合社区治理需求的社区团队。这是J街道党组织进行组织再造的初步探索。为保证社区团队的发展方向“不跑偏”,J街道党组织通过组织嵌入、理念引领和活动凝聚的方式将社区团队纳入到J街道党组织的管理范围,这是城市社区治理进行组织再造的实践深入。然而,在J街道推进组织再造的过程中,霍阳小区的“跳舞鱼团队”作为组织再造的客体,以一系列的行动来回应社区党组织,并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波澜。随着“跳舞鱼团队”规模的扩大,其行动目标从“具体的社区干部”指向社区的“具体职位”。由此,J街道在社区治理中的组织再造进入到徘徊与反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跳舞鱼团队”通过党总支选举中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和居委会选举中的制度化参与,给J街道党组织推进组织再造施加了压力。面对“社区团队在行动”,J街道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比如运用政治策略部署、社区网络关系和选举安排等策略,逐步化解了阻力。同时,“跳舞鱼团队”因为内部成员立场不同、意见不合和利益分化等因素而出现了团队分裂。团队的分裂,给社区治理带来了困境,即社区凝聚力的弱化和业委会的功能缺失。J街道党组织通过政治吸纳化解了因团队分裂所造成的社区治理困境,调动了社区各参与力量共同致力于社区建设,这意味着J街道初步实现了城市社区治理的组织再造。与此同时,城市社区治理中组织再造的初步实现,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绩效,即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以提升,社区的体制机制运转更加顺畅,社区的文化氛围更为和谐。
其他文献
高功率密度、高效率永磁电机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场合。永磁电机根据永磁体摆放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转子永磁型和定子永磁型。转子永磁型磁通切换电机是由传统定子永磁型磁通切换电机演变而来,该类电机不仅继承了定子永磁型磁通切换电机高转矩密度、高效率和低转矩脉动的优势,还解决了定子永磁型磁通切换电机定子齿饱和严重、散热困难等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的转子永磁型磁通切换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发酵产品的兴趣日益增加,促进了对植物产品如水果、豆类、坚果类、蔬菜的消费。因此在食品中添加功能性或生物活性成分,已成为开发新型功能食品的一种趋势。绿原酸是一种在膳食中应用广泛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多的保健功能,因其稳定性差,增加了绿原酸加工利用的难度。因此,寻找绿原酸含量高、成本低的植物原料已成为食品、制药和化妆品等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有的含绿原酸的植物中,
本论文阐述了对依波加明类单萜吲哚生物碱(+)-Tabertinggine的不对称合成及以其作为关键中间体对依波加明类单萜吲哚生物碱的集群合成研究。该论文总共包括三章:第一章Pictet-Spengler反应在生物碱合成中的应用(综述)简要阐述了Pictet-Spengler反应在生物碱合成中的应用,充分展示了PictetSpengler反应在构筑生物碱骨架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章依波加明类单萜吲哚生物
<正>整本书阅读系列吴欣歆李怀源舒芳等主编平装16开读完名著、读懂名著、爱上名著的方法"整本书阅读"丛书高度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为小学到高中的师生提供整本书阅读教与学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每本书均关注一本阅读名著,通过作品概观、整体梳理和深入探究三大部分,展示名著的版本流变、跨媒介阅读、文学地位、各层级阅读任务单和拓展阅读。教师上课直接用,学生课后直接学。
期刊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不仅继承了传统燃油车动力性强、巡航里程高等特点,还能够基于高效的动力耦合机构将不同的动力合理地耦合和分解,根据行驶工况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混联式HEV将传统的变速箱替换为名为“E-CVT”的行星齿轮耦合机构,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可以通过动力耦合机构实现分流或者汇合,动力耦合系统已逐步成为目前HEV研
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分布着大量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社会、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土遗址,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破坏作用下劣化极为严重。掏蚀是土遗址破坏最具威胁性的病害之一,易溶盐、携沙风、降水等诸多因素是掏蚀发展的重要诱因。目前,夯筑支顶或土坯砌补辅以锚固灌浆等治理措施已经成为修复遗址墙体底部掏蚀病害的常用方法。但是,掏蚀病害经上述方法修复之后,其可能在短期内复发。因此,深入探索有效抑制掏蚀病害复发的科学
润滑油被誉为发动机的“血液”,是影响发动机机械效率、可靠性和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发动机高效节能、近零排放以及低油耗的迫切需求对润滑油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低灰分、低硫磷、低粘度、长换油周期、降摩减磨性能等。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添加剂被应用到工业润滑领域,因其具有优异的降摩减磨功效,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发动机复杂多变且极其恶劣的工况对纳
敲出反应是研究原子核结构,特别是不稳定核结构的重要实验手段之一。在中低能区(~80 Me V/u),系统的单核子敲出反应研究显示,反应截面的实验值-理论值之比Rs与同位旋不对称度ΔS之间存在强关联,尤其对于深束缚核子敲出,Rs值远远小于1。这一理论与实验的分歧,往往被认为是核结构模型存在未考虑的剩余相互作用所致。也有研究指出,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Glauber模型在中低能区不再适用所致。因此有必要在
适应和进化是生命活动永恒的主题,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源泉。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在适应中如何进化,自拉马克时期以来一直是生物学家甚至整个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其中生物分子层面的适应是一切适应的基础。昆虫作为动物中最先进化出飞行能力的类群,其卓越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其多样性为动物各类群之最,且其踪迹可发现于地球各种生境。因此,昆虫飞行能
东北自古即为中国领土。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后,东北作为“龙兴之地”,受到清廷的特别保护,明令禁止关内民众进入,导致东北边防空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攫取中国东北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如何保住这片土地。因此,1860年可以看作是国人认知东北的一大转折点。针对东北的疆土危机,清政府众多官吏主张在东北实施移民实边政策,不过此政策并未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