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与广谱抗肿瘤药环磷酰胺或平阳霉素联合使用对裸鼠Tca8113移植瘤的抑瘤作用及其毒副作用,为沙门氏菌VNP20009联合化疗治疗口腔鳞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在SPF级实验室进行。将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裸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沙门氏菌组(VNP)、沙门氏菌+环磷酰胺组(VNP+CTX)、沙门氏菌+平阳霉素组(VNP+PYM)、环磷酰胺组(CTX)、平阳霉素组(PYM)、空白对照组。观察处理后各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于第7天与第14天每组选3只裸鼠,摘眼球取血,断颈处死摘取肿瘤、肝脏,检测肿瘤及肝脏组织内的细菌浓度,用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与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计数肿瘤组织CD105单抗标记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第30天,各治疗组抑瘤率为:VNP组32.92%,CTX组17.44%,VNP+CTX组61.72%;PYM组47.23%,VNP+PYM组79.92%。两VNP联合化疗组移植瘤的体积均小于单一化疗组或单一沙门氏菌组(P<0.01)。第14天两VNP联合化疗组血清VEGF浓度与肿瘤组织MVD均低于单一治疗组。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VNP、VNP+CTX组与VNP+PYM组肿瘤内组织坏死较另3组明显。注射沙门氏菌后第7天与第14天时,VNP+CTX组肿瘤内细菌浓度与VNP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第7天时VNP+PYM组肿瘤内细菌浓度高于VNP组(P<0.05),第14天时VNP+PYM组肿瘤内细菌浓度低于VNP组(P<0.05)。注射细菌后7天与14天时,VNP+CTX组、VNP+PYM组肝脏内的细菌浓度均低于VNP组(P<0.05)。第14天,VNP组血清ALT浓度较另5组高(P<0.05);VNP+CTX与VNP+PYM两组ALT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组织学变化:VNP组肝脏镜下见淋巴细胞浸润,并见散在的坏死灶,其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NP+CTX组可见部分细胞空泡变性,未见坏死灶;余各组未见变性或坏死。结论:瘤周注射沙门氏菌VNP20009,可在人舌鳞癌Tca8113移植瘤内富集,并抑制其生长。VNP20009与化疗联合应用可以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增强对舌鳞癌细胞株的杀伤效果;化疗也可增加沙门氏菌VNP20009对肿瘤的靶向性,且未见增加其毒副作用。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联合化疗对治疗口腔鳞癌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