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茧荚黄耆(Astragalus lehmannianus Bunge.)是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上的珍稀豆科植物,已被列入新疆第一批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名录。该物种的合生花萼呈“蚕茧状”。本文采用馆藏标本与文献考证、野外观测与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茧荚黄耆在新疆的地理分布、群落特征及其濒危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并对其“蚕茧状”花萼在有性繁殖和种子扩散过程中的功能及其防御作用进行了观测和分析。有关研究结果不仅可为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提供重要的物种信息和基础数据,还可为进一步揭示该物种有性繁殖与种群更新的关系、明确致危原因并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理论资料。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是茧荚黄耆在我国的分布区。已确认的6个分布区中茧荚黄耆植株的密度为0.31±0.17株/100m2。各分布区的植物群落多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为建群种,乔灌类、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分别占群落总物种数的20.16±4.02%、16.97±3.54%和62.85±3.21%;地中海区和西亚至中亚成分是各群落中属的主要区系成分,一年生短命植物是一年生草本的主要组成成分。该物种的濒危等级为极危[CR B1ab+2ab;C2a(i)],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2)白颊无垫蜂Zebramegilla albigena是茧荚黄耆的唯一传粉者,其传粉机制属于“瓣膜式”。茧荚黄耆的锥形花萼在开花时将花冠中下部包裹,花萎蔫时迅速膨大成“蚕茧状”。在开花过程中,茧荚黄耆的合生花萼不仅可为传粉者提供着陆的平台,还可固定其蝶形花冠,有利于传粉者访花、增加异交机会;在果实发育阶段,花萼内白天温度显著低于花萼外的,而相对湿度显著高于花萼外的,说明花萼可避免高温对果实发育的影响,为果实发育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在种子扩散过程中,“蚕茧状”花萼能增加扩散单元的浮力指数,使种子扩散到较远的距离。(3)苹斑芫菁是茧荚黄耆的主要食花昆虫。该昆虫主要取食露出花萼的花冠以及雌雄蕊,直接降低结实率。此外,苹斑芫菁还可破坏花部结构,影响传粉者访花,减少异交的机会。花萼的存在可降低花被取食的程度,提高结实率。上述结果表明:茧荚黄耆属于极危物种;其“蚕茧状”花萼的存在不仅有利于有性繁殖,还可提高种子的扩散能力并防御植食昆虫食花。过度放牧、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和旅游等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茧荚黄耆濒危的直接原因,而传粉者限制所造成的近交衰退以及荒漠极端环境和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种群更新困难可能是该物种致危的间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