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3>C脉冲标记研究玉米光合碳分配及输入到地下的碳量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xiangr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玉米生长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对农田碳平衡和农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试验对盆栽玉米实施4次<13>C脉冲标记,用于研究玉米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以及玉米输入到地下各组分的碳量。4次标记分别在苗期、拔节、抽雄和灌浆期进行。结果表明,固定在地上部的<13>C占玉米净吸收<13>C的百分比随着玉米生长而上升,在灌浆期标记时最大,为80.0%;4次标记向地下转移的<13>C比例分别为43.2%、46.5%、30.3%和20.0%。在不同标记时期,向地下转移的<13>C中,有34.7%~77.6%被根际呼吸消耗;16.6%~57.0%进入根中;5.0%~8.3%通过根际沉积转化为土壤有机碳。在整个生育期内,玉米分配到地上部、根部、根际呼吸和土壤有机碳中的光合碳量,分别占玉米净吸收碳量的62.4%、17.9%、17.1%和12.7%。 玉米的根际呼吸,在拔节、抽雄和灌浆期分别占土壤呼吸总量的67.1%、63.3%和28.8%。从拔节到收获期间,玉米的根际呼吸总量占土壤呼吸总量的51.9%;在此期间玉米根际激发效应,使得土壤原有有机碳的分解增加了近80%。 以大田玉米地上部干重18 t·hm<-2>、含碳量42%计算,玉米在其生育期内输入到地下的总碳量为4.63 tC·hm<-2>,其中有2.1 tC·hm<-2>以根际呼吸的形式进入大气,2.2 tC·hm<-2>进入根中,0.33 tC·hm<-2>存在于土壤有机碳中,实际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存留于地下的碳量为2.53 tC·hm<-2>。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自行设计并完善的往复挤压模具对 ZK60镁合金进行了往复挤压实验,并通过光学显微镜、万能拉伸试验机对往复挤压变形后的材料进行了微观组织观察和室温力学性能的测试
从第一个β-二酮稀土配合物在19世纪(1897年)被Urbain制备出以来,至今人们对β-二酮及其配合物的研究一直热情未减。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研究,β-二酮的配合物已被用于多方面如分析化学,医学,荧光探针,发光等邻域。尤其在发光领域,各种形式的β-二酮配合物被人们合成研究。做为β-二酮中的一员,DBM(二苯甲酰甲烷)本身所具有以下两个优点:一是DBM及其衍生物在Eu的配合物中展示出了相对高的PL(光
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质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其中重金属污染问题尤其严峻。含重金属的污废水进入自然环境后,在各介质之间循环运动,可长时间停留且不易降解,从而形成对环
氟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的氟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但摄入过量的氟则会带来危害。在我国,地方性氟中毒以饮水型为主,尤其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分
旨在大幅提高W-Cu复合材料服役范围及使用寿命,打破现阶段高性能W-Cu合金制备之技术瓶颈,本文提出以表面纳米化技术为切入点,采用超音速微粒轰击技术作用于熔渗烧结所获W70-Cu合
近年来,磁性纳米材料,尤其是具有超顺磁性的纳米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磁学性能,在催化剂、磁分离、多模显影剂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超顺磁性的
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尤其与呼吸系统关系更趋密切。呼和浩特市为中国典型干旱半干旱区城市,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该市大气污染也日趋严重。本研究以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