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家庭牧场尺度上,从植物种群、群落、土壤和家畜的生产性能等几个方面对禁牧、休牧、自由放牧草地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多年生丛生禾草株丛易发生破碎化,盖度、密度在自由区和40-50d的休牧区表现较高。3个休牧区较自由放牧区更有利于提高群落特征的各项指标,但提高的程度并不与休牧时间成正比。禁牧区和各休牧区多年生牧草占有较大优势,多数一年生杂类草的重要值较小,但冠芒草和猪毛菜在禁牧区的重要值较大。
2.禁牧区现存量显著高于其它4个区,6-8月份3个休牧区又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p<0.05),休牧区间差异不大。禁牧和休牧可以提高草地产草量。
3.禁牧、休牧对荒漠草原10-40cm土壤含水量影响比较大,而对表层土壤影响不大,总体趋势是禁牧、休牧有助于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且与休牧时间成正比。土壤容重随着休牧期增加,容重降低,而自由放牧区由于长期处于过度放牧,反而容重低于休牧区。
4.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地上现存量与0-30cm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
5.绵羊体增重与休牧期成正比。特别是7-9月休牧区绵羊的日增重量数值进一步体现了休牧的优越性。
6.从6-10月份牧草现存量和牧草营养季节动态来看,休牧40-50d比较合理,它既有利于牧草的返青,同时也减少了休牧期的成本投入,又有利于绵羊的后期体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