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是教学单位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个性特征,结合特定区域和教育单位自身的课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多样性的、切合实际的、可供学习者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在学校,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校外的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主要开发活动是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实施课程并评价课程。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为达成学校体育目的或解决学校体育问题,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学生体育需求与兴趣,以及教师专业能力,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与社区人士主导所进行的一个持续和动态的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
如今,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的逐渐成熟,其指导思想己成功深入到国外教育的各个学科领域。对于体育教育领域也同样受到校本课程开发思想的影响,使体育教育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日本、英国、美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出台,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内各类学校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崇,也深入到了体育课程改革当中。吉林省在这方面也有了些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吉林省体育课程发展现状,特别是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展情况。笔者基于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和预测试设计了<吉林省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现状调查>的调查问卷。基于判断抽样的方法,抽取了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和通化市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02份,其中有效问卷288份。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主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从笔者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吉林省各高校之间的发展不太平衡,对体育课程来说,校本课程开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多数高校体育教育的新思想还没能广泛的被接受和采用;目前广大大学生对于体育课、体育活动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统一、不合理,不能很好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不太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高校目前的体育课组织形式还比较落后;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实效并不是非常明显: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投入资源还很有限。
基于调查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影响吉林省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为:学校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的认识;硬件和软件条件;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体育项目的开发能力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观念的更新、理论的成熟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可能;《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出台为其提供了空间;体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高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呼唤校本课程的开发。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与程序,在课程研究领域学者们对此多有探讨。主要有三种观点: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塞勒等人的问题解决模式程序等。吉林省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主要可以考虑采用目标主导模式,即以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有限考虑的是学校的办学思想以及在学校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办学目标,其他因素都只能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需求主导模式,即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有限考虑的是满足学生的实践发展需求;条件主导模式,即以学校的资源条件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有限考虑的是学校的现实可能,学校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做什么,能开发怎样的校本课程,其他因素都只能服从资源条件的限制。同时,吉林省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具体实施时应该分析需求情况,建立领导机构,分析资源条件,制定开发方案,开展师资培训并加强试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