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所有庚款中,惟有英国庚款争议最大,争议时间最长。纵观中英庚款整个争议过程,参与争议的人士涉及中英两国政界、军界、学界、工商实业各团体的名流和普通民众,可以说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从争议的内容上看,主要是筑路和兴学之争。从争议的时间看,1924年和1926年是争议的两个高峰期。本文以1925年6月为界,把整个庚款争议过程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22年12月——1925年6月。这一时期在中国国内争议的主体是教育界和军人,双方争议的焦点是英国庚款的使用权。教育界希望利用英国庚款来补助教育。军人则假借筑路导淮之名,掩人耳目,实则行挪用庚款用于内争之实。而国民党为了团结、动员民众,壮大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力量,在1924年1月召开的一大上,做出了把全部庚款用于教育的决定。这一时期,英国民间争议庚款的主体是教育界、教会和工商实业团体三方。英国教育界希望利用庚款作为派遣中国留学生的经费;工商实业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起初主张利用庚款在华设立纺织工业学校,但在1925年以后,主张庚款筑路的建议尤其明显;教会也想分润庚款,用于在华传教,因为遭到中英两国人士反对,其主张自然破灭。英国政府对庚款的态度以1924年底为界,前后有明显的不同。起初,英国看到美国庚款用于在华教育,成效颇大,而思仿效,庚款兴学主张一度在英国议会占据优势。后来,英国为了同美国竞争在华经济利益,尤其是保持英国传统势力范围长江流域的经济优势,庚款用于筑路等实业建设的主张在英国议会优势显著。第二个时期为1925年6月——1931年4月。在1926年威林敦访华期间,中英之间争论的焦点则是英国庚款的主权归属问题。而此时筑路、兴学双方争论的特点不再是直接交锋,而是分别向英国庚款代表团陈述意见,企图打动和说服代表团,证明各自主张的合理性。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怎样建设一个新政权,筑路、兴学谁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一时争论不休。综合考量,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庚款先用于筑路等实业建设,而后发展教育的方针。总之,这场关于英国庚款使用权的争议,历经波折,终于尘埃落定。筑路、兴学先后得到英国庚款资助。而争论的实质,笔者认为庚款用途的决定与政局变动、各方势力消长有关,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互相冲撞、角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