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全媒体时代,影像传播成为当下最为强劲的传播方式之一。而影像传播的图像化特征,让传媒时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图像时代”。图像成为文化主因,文学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文学与影像在当代的复杂关系之中,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无疑是一个富有意味,值得关注的现象。张艺谋作为中国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导演,不仅深刻理解了文学对于电影的重要意义,以文学的母体滋养电影艺术,而且在自身的创作实践中,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编之路。在他其迄今为止导演的18部影片中,有13部作品改编自小说,被称为“离不开小说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改编不走夏衍所谓“忠实于原著”的道路,而是尊重影像的本体性特征,蕴含着其个人的强力读解,将电影放置在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的洪流之中,结合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随文化风向而动,创作出了烙上张氏印记的改编电影。电影作品与文学原著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产生了对话。他的创作历程中,有一条对文学从依赖到疏离,再到变异式的回归的隐线。其改编作品的也因为这种改编策略的调整,得到了或褒或贬的评价。对于他的电影改编的美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语言与图像的互文关系、文学与影视的共谋与背离并存的复杂关系,进而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在影视改编浪潮的影响下艺术空间的变革。文学在题材上的丰富、思想的深度、情节人物的多样化等方面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借鉴,在叙事技巧、修辞手段、抒情与议论方式上也为电影带来了源头活水。同时,电影的视觉化效果、蒙太奇手法、空间化结构方式也影响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段。在文学向影视转译的过程中,针对电影在色彩、光线、场景、构图、造型等方面的特性,电影必须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象进行创造性的视觉还原或视觉再造。而对于语言的声音复现并不是简单的语音还原,这其中不仅包含着口语与书面语的语言学关系,还涉及电影与文学作品相异的叙述语调、叙事视角等叙事学问题。在共时的影像时空中,画面、音响、字幕同步呈现、互证的同时也存在着背反,音画对位,字幕补充叙事,刷新了叙事艺术的格局和认知。当然,文学仍可以在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观念表达等方面占据优势地位。本文立足于文学和电影这两种美学原则既息息相关,又有所差异的艺术形式,以全面关照文本、作家/导演、受众、世界之间关系的视野,以兼顾电影与文学特殊性的研究方法,将重点放在文本细读和对读上,重视语象和图像在改编转换中的特点,希望通过对“图像时代”的文学的影视改编现象进行学理研究,为文学与电影发展中的诸多问题的解决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