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基本理念,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实际,以学生的学业评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学业评价实践的理论基础、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管理等基本环节展开研究,探索出适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评价实践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并就其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促进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评价研究的深入。通过采用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最近发展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建构主义、主体性教育等理论中寻找学业评价的支撑理论,并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一些基本原则、特征进行描述,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实践中主要通过行动研究,通过确定方案、实验方案、调整方案的基本步骤,逐步推进研究工作的进行。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一)本研究从学分认定这一课程实施中的难题入手,从信息技术评价工作的全局出发,设计了必修和三个选修模块的学分认定办法,整体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分认定办法,本着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操作层面很好地解决了学分认定这一难题。(二)借助《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考勤、作业作品的信息管理问题,方便地解决了过程性评价中的海量信息管理问题,使过程性评价变得高效、容易,使终结性评价更趋科学合理。(三)本研究中创新设计了屏幕监控的录像功能,在解决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评价难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通过屏幕监控录像,可对学生的操作全过程进行有效分析,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方法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四)在实现学生之间的互评方法上有所突破。通过随机产生的方法,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去评价系统指定的1-2位同学,由于评价对象随机产生,同时一位同学可由两位同学评价,这从机制上保证了评价客观性。(五)在终结性评价的命题方法上有所突破。尤其对纸笔考试的命题方法提出了体现过程化、体现人性化、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命题思想和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评价的有效实施无疑具有指导作用。学业评价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提高了课程实施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也丰富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理论、课程资源,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同时,该项研究成果对其他学科从事学业评价研究、实施学业评价也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