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公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对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批评、文学教育和文学编辑上。作为一名学院派的文学批评家,多年留学欧美的教育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文学观,他思想趋于自由,主张自由主义的文学观,文学批评观念上受以瑞恰慈为代表的“新批评派”影响较深,但却更加兼容并包,融中国传统印象主义批评、“新批评派”及西方理性主义的实证批评于一炉,走一种“内线式”的批评之路。同时,他的文学批评实践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是学术与小品文的完美结合。尤其是他的诗论,见解独到而深刻,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给予中国现代新诗创作很多的启迪。此外,他是将T·S·艾略特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其不遗余力地宣传和评介艾略特,推动艾略特诗作及诗论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叶公超的名士风度与学贯中西的才学令当时的众多师友印象深刻。在其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中,叶公超弦歌不绝,桃李芬芳,其“熏陶式”的教学理念和张扬个性与自由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对中国大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新月》和《学文》两份月刊是叶公超早期文学活动的两大阵地。叶公超以编辑和撰稿人的身份兢兢业业、苦心经营这两份月刊,在编辑方针上,他认为办刊物既要关注现实,又要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重要的是保持态度上的“独立”与“尊严”,登载的文章要具经典性,经得起时间的淘洗,主张用刊物将传统与现代连接起来。他有着独具只眼的审稿和识人眼光,提携汲引了大量文坛新人后辈。《新月》和《学文》固守文学立场,对抗左翼文艺路线,开拓和丰富了三十年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