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筛选、梳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从络病论治的医案,归纳分析其络病思想和辨治规律,为络病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及归纳分析的方法,通过检索、整理、文献综述和分析,理清络病学说的古代发展概况;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叶天士从络病论治的医案,采用以病类法、以法类法、以药类法、以方类法,建立《临证指南医案》络病医案、方药数据表,并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总结叶天士络病学术特点和辨治规律。结果1、本次研究涉及络病医案258案,包括内科类络病209案,占络病医案总数的81.01%;外科类络病11案,占络病医案总数的4.26%;妇科类络病29案,占络病医案总数的11.24%;儿科类络病3案,占络病医案总数的1.16%;五官科类络病6案,占络病医案总数的2.33%。在209例内科类络病医案中有外感病证22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10.53%;肺系病证1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0.48%;肝胆系病证82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39.23%;脾胃系病证24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11.48%;肾系病证5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2.39%;心系病证10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4.78%;气血津液系病证29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13.88%;肢体经络系病证36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17.22%。共计55种病证;2、关于络病辨证方法,使用八纲辨证27案,病因辨证60案,气血津液辨证63案,脏腑辨证56案,卫气营血辨证5案,三焦辨证5案,经络辨证11案;3、总结络病常见病因病机;4、典型络病包括中风、胁痛、胃痛、痹及奇经络病;5、总结叶氏常用通络方及使用频次10次及以上的常用络药。结论1、《临证指南医案》中络病的发生具有从经络气血通畅渐至郁、积、瘀等不通畅状态的病变特点,常伴有络脉结构及功能损伤,并有机体逐步萎缩、衰弱的趋势。病程往往较长,有难治、缠绵、易于复发的特征,广泛见于多种内伤杂病。病变的物质基础主要为气、血、津、液;2、《临证指南医案》络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邪袭络、内伤七情、病理产物和病久入络。病久入络包括久病入络及久痛入络。其他原因见于饮食、劳倦及医过;病机变化主要包括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3、《临证指南医案》从络病论治的病证包括55种病证,合计258案。络病辨证常结合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4、关于络病治疗,叶氏善于根据原发疾病的特点进行对因治疗,并根据络病特点以通字立法,强调辨别病程长短、络中虚实,重视络病调护;5、《临证指南医案》代表通络方剂包括活血通络方鳖甲煎丸、旋覆花汤;补虚通络方复脉汤、斑龙丸;芳香通络方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常用的63种使用频次10次及以上通络药物中,最常使用辛味药物,包括辛香通络药、辛润通络药、辛苦寒通络药及辛温(热)通络药;根据络病发生原因或产生病理产物的不同,使用解毒通络药、化痰通络药、散结通络药及息风通络药;对络虚致络病者,叶天士善于根据络中气血阴阳亏虚情况,培补正气,行通络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