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灾害与积涝灾害是淮河流域历史上发生最为频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制约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组合风险的区划研究,对科学制定防灾减灾策略,因地制宜安排防汛抗旱工作,以减少旱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工农业经济损失、生态环境恶化,最终使旱涝灾害获得有效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淮河流域极端旱涝事件不断发生,旱涝共存、旱涝急转事件造成的损失严重。本文以同—空间位置不仅具有旱灾风险,而且又具有涝灾风险的旱涝灾害组合风险作为研究对象,对旱涝灾害组合风险进行评价与区划。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进行降水距平分析,利用正交分解法对分析结果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将分析结果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展布,利用小波分析与趋势分析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得到结论如下:淮河流域旱涝分布受地形、降水分布、蒸散量分布的影响在这60年间为上升趋势,地形的影响上升缓慢,基本上为不变化,受海陆分布影响的情况近60年为下降趋势,周期上具有四年左右的振荡周期。依据旱、涝灾害风险形成原理,综合考虑淮河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载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利用集对分析法、熵组合权重法以及GIS格网技术建立淮河流域旱灾风险和涝灾风险评价模型。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格网GIS技术绘制出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组合风险区划图。评价结果显示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组合风险空间上呈现经向分布特征,流域东西部风险低,中部风险高,整体上流域南部高于流域北部,空间栅格统计数据上显示淮河流域风险值呈偏态分布的特征,低与较低灾害组合风险所占比重较大,高与较高灾害组合风险所占比重小,利用集对分析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对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组合风险评价结果良好。研究结果对于淮河流域防汛抗旱等工作安排提供理论依据,可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灾害管理和制定减灾策略提供最优策略,为城乡规划和区域开发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实现对单—旱灾或者涝灾的管理转向为旱涝灾害共同防治,为危机管理模式向风险管理模式转变,抗灾防险由被动转向主动提供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