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脚医生(Barefoot Doctor)是指在人民公社时期,由贫下中农推荐,经过一定时期培训的,具备初级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的不脱产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自1968年首次见诸报端到1985年《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为止,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本文以赤脚医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浙江鄞县赤脚医生的相关考察,探究赤脚医生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选题的背景和依据。“赤脚医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对象,在诸多领域内都成为可供研究的课题。国内外开始关注并着手研究该问题者众多,但最早对“赤脚医生”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以云南张开宁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此之后,杨念群从政治学和医疗社会史等角度,对赤脚医生也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近年来,研究农村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等相关内容的论文亦大量涌现,成果卓著。第二部分,概述建国前、建国初全国及鄞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对赤脚医生现象的源起、发展和壮大,以及这一群体最终没落进行探究。从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和危害人数来看,这一时期全国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十分糟糕,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赤脚医生”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当时历史和现实国情的一种选择。第三部分,以鄞县赤脚医生为个案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首先概述了鄞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赤脚医生总体情况。其后,分别论述了鄞县赤脚医生与政府、赤脚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在论述鄞县赤脚医生与政府关系部分时,主要涉及到赤脚医生的选拔及培训,赤脚医生的运作及管理,赤脚医生待遇等内容,同时,力求辩证地阐述赤脚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及其成因。第四部分,通过对鄞县大嵩区占岐乡医疗卫生历史和现状的初略回顾,探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为此,本文把近60余年占岐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变迁分为三个时期: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时期。赤脚医生在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家庭经营时期,由于体制的变化等原因,赤脚医生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最后,结论简要分析了赤脚医生制度的两面性。赤脚医生是我国建立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由于经济体制和时代变迁等因素的作用,赤脚医生最终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同时,有鉴于赤脚医生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