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钼尾矿中非金属矿物捕收剂分子设计与作用机理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394870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尾矿存量巨大,它污染环境、造成安全隐患,但是尾矿又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矿物资源。尾矿中非金属矿物回收、提纯是尾矿资源化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针对尾矿中特定非金属矿物开展浮选捕收剂分子设计和作用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辽宁朝阳新华钼业有限公司的选钼尾矿中主要非金属矿物为对象,在早期钼尾矿全组分分离富集工艺研究中,存在浮选捕收剂用量大、使用不便、浮选制度复杂等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开展了浮选捕收剂分子设计、合成制备及应用研究。首先,用Materials Studio 7.0软件建立钠长石、金云母、透辉石、方解石、白云石的晶体结构模型,分析不同单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然后根据第一性原理计算推测并模拟验证不同矿物表面的化学吸附活性位点,以此确定键合原子并设计新型捕收剂的极性基、非极性基;其次,合成并表征新型捕收剂N-十二烷基甘氨酸钠(SD)和N-十二烷基二乙酸钠(SDD),分析二者的电子结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浮选试验分析不同捕收剂作用下单矿物和实际尾矿中不同矿物的可浮性差异;并测定中性条件下单矿物与不同捕收剂作用的红外光谱;最后,采用分子模拟讨论捕收剂SD在不同单矿物解理面的吸附机理,主要研究发现及结论如下:分析研究了不同单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确定单矿物的活性位点,从而为优选捕收剂极性基团、非极性基团提供重要依据。单矿物的能带结构、态密度、电子密度和电荷布居分析表明,不同单矿物晶胞中各原子的净电荷绝对值显著小于其形式电荷,其中氧原子荷负电、活性较高;钠长石中铝原子、透辉石和白云石中钙原子、镁原子、方解石中钙原子为化学吸附活性位点。在分析研究各单矿物晶体表面的活性位点基础上,设计、合成了新型捕收剂。以氧原子为键合原子,设计了甘氨酸型极性基团,其基团电负性为4.07;合成了捕收剂N-十二烷基甘氨酸钠(SD)和N-十二烷基二乙酸钠(SDD),其产率分别为82.5%和57.33%,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合成产物与SD、SDD的主要官能团一致。在合成捕收剂SD、SDD基础上,中性条件下,比较二者与捕收剂油酸钠、十二胺对单矿物和实际尾矿的捕收效果。以十二胺为捕收剂、用量为16 mg/L时,各单矿物浮选回收率顺序为:方解石≈白云石>钠长石>金云母>透辉石;以油酸钠为捕收剂、用量为150 mg/L时,各单矿物浮选回收率顺序为:方解石≈白云石>金云母>透辉石>钠长石;油酸钠与十二胺组合使用时,各单矿物浮选回收率顺序为:方解石≈白云石>金云母>钠长石>透辉石;以硅酸钠为抑制剂,十二胺、油酸钠为组合捕收剂,硅酸钠用量为650 mg/L、不同单矿物浮选回收率变化趋势不同,十二胺、油酸钠用量分别为120 mg/L、15 mg/L时,方解石、白云石的浮选回收率大于90%;十二胺、油酸钠用量增大时,各单矿物依次上浮顺序为:金云母>透辉石>钠长石;以SD为捕收剂、用量为80 mg/L时,各单矿物浮选回收率顺序为:方解石≈白云石>金云母>透辉石>钠长石;以SDD为捕收剂、用量为80 mg/L时,各单矿物浮选回收率顺序为:方解石≈白云石>金云母≈透辉石>钠长石。实际钼尾矿浮选表明,SD对钼尾矿中不同矿物浮选指标略高于组合捕收剂作用下的浮选指标,SD的用量较组合捕收剂中油酸钠用量降低约20.65%;SDD对钼尾矿中钠长石、金云母的浮选指标略低于组合捕收剂作用下的浮选指标,其他矿物指标两种情况下相近,但用量较油酸钠用量降低32.60%。针对不同捕收剂对单矿物捕收性差异,研究各单矿物与捕收剂的吸附特征。单矿物与捕收剂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当pH为6.5时,十二胺在各矿物表面为物理吸附,且吸附强度较弱;油酸钠在各矿物表面主要为化学吸附;SD在硅酸盐矿物表面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在碳酸盐矿物表面为化学吸附;SDD在各矿物表面均为化学吸附。本结论为不同类型矿物的浮选药剂优选,提供了理论参考。捕收剂SD的合成产率高,捕收性和选择性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研究捕收剂SD在各单矿物解理面的吸附行为,根据分子模拟研究SD与各单矿物解理面的吸附特征,研究表明,SD在钠长石(001)解理面为化学吸附,吸附位点为铝原子;在透辉石(110)解理面为化学吸附,吸附位点为钙原子、镁原子,并优先吸附于钙原子;在方解石(101)、(104)解理面均为化学吸附,吸附位点为钙原子,其中在(104)解理面的吸附能较大;在白云石(101)解理面为化学吸附,吸附位点为钙原子、镁原子,并优先吸附于钙原子;在金云母的(001)解理面为物理吸附,难以发生化学吸附。SD在不同单矿物的常见解理面的吸附能计算结果与相应分子模拟结果一致,从微观上解释了自然pH条件下SD的在不同矿物解理面的吸附特征;从理论上验证了 SD用于钼尾矿中主要非金属矿物浮选分离的可行性。上述研究为新华钼尾矿的高效浮选分离和富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弓网动态特性,分别建立了接触网和受电弓的有限元模型并介绍了建模方法。通过对接触网模型的仿真分析,得到了接触网的固有频率、模态振型、刚度特性等结果。对SSS400+型高速受电弓的结构分析,得到了升弓转矩、升弓高度与升弓角的关系,仿真分析了受电弓的整体应力、固有振动频率、振型及频率响应特性。对列车在变速运行的条件下弓网接触力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列车变速运行时,受电弓上框架的弹性特性会使顶管处
尾矿坝是公认的具有较大危险性的高势能泥砂流危险源,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尾矿坝失事呈上升态势。渗流引起的坝体内水分分布是影响尾矿坝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搞清楚渗流后尾矿砂内部水分的空间分布状态以及水分的空间分布如何影响坝体安全,论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利用解析方法分别求解了饱和、非饱和渗流微分方程。得到了无穷级数形式的解析解,解具有很好的收敛性。求解结果证明对于尾矿坝这样的复杂问题可以进行解析
螺旋滚筒作为采煤机的工作机构,承担着破煤和装煤的任务,其工作特性决定了采煤机能否高效、安全地进行生产作业。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截割和装煤这两大任务出发,对螺旋滚筒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采用不同型号螺旋滚筒的采煤机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MATLAB与VB编制的采煤机工作机构优化设计及载荷计算软件对影响螺旋滚筒截割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不同影响因素下滚筒载荷波
我国大部分煤矿具有自燃倾向,并伴随瓦斯涌出,造成采空区的瓦斯与火复合灾害,采取措施无非以瓦斯抽采、注氮与工作面调风为主要选择,而瓦斯防治与自然发火防治在原理及方法上具有相悖性,对于措施参数的极限耦合点的研究可为建立和完善采空区防瓦斯防灭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渗透系数分析是采空区流场分析的重要内容和先决条件,而前期研究仅围绕在采空区横向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结合铁法大兴矿,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元模拟技术计算采
针对国内大型压铸机的整机结构定量化与优化设计偏少、合模机构的扩力系数偏小、压射系统设计理论缺乏和实时控制方式落后的现状,结合辽宁省优秀人才项目“大型压铸机压射实时控制系统研究”、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目“移动式压铸机参数综合测试分析平台”等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本文以香港力劲集团的DCC 3000U大型卧式冷室压铸机为研究对象,对大型压铸机执行机构的合模机构、压射机构及其实时控制系统等进行系统监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主导能源,而瓦斯作为煤炭开采中的伴生产物,随着煤炭开采力度加大,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导致瓦斯治理的难度提高,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是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的必然途径。我国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工程应用已有雏形,但目前为止还未形成具备有效性、科学性、针对性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相配套的煤与瓦斯共采基础理论体系。因此,分析煤与瓦斯共采中两个子系统煤炭开采和瓦斯抽采之间相互促进
采空区漏风、有毒有害气体涌出、自然发火等是制约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主要危害因素。采煤工作面是一个动态系统,随工作面推进,工作面和采空区边界移动,采空区从无到有,长度不断增加,采空区几何边界及区域范围变化的同时采空区物理材料即冒落煤岩量也逐渐增多,采空区中任意区域随开采的持续进行其埋入采空区深度动态增加,从而决定着采空区及与其相关的各种问题都是动态变化的,是几何坐标系和材料坐标系共同移动的动态非稳定问
巷道壁面与风流间的传热、传质系数是分析井下风流热湿分布规律、计算巷道壁面温度的核心参数。而壁面温度是井下进行风流温度预测,通风量确定的关键因素。壁面温度与风流间的热湿交换又直接影响井下工作人员的身体舒适度及劳动效率。因此,准确的确定传质与传热系数,求解壁面温度,预测井下巷道风流温度是研究和改善井下热湿环境的重点和关键。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巷道内风流温度和非齐次热湿边
笔者根据新发现的翁偶虹佚作《钟馗传》(1942)研究认为,该剧改动了传奇《天下乐》中钟馗悲剧性命运的起源,突出了钟馗人情与人性的复杂性,体现了翁偶虹对金少山所饰演的钟馗在运嗓行腔及身段表演的默契配合,其“为演员写戏”的编剧方式具有启示意义。
为提高机械零件服役时间,提高机械零件表面耐磨性能,降低机械零件磨损率及维修率,该研究提出在机械零件表面制备与基体结合强度高的、不易剥落的强化耐磨层。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炭伴生资源——粉煤灰在A-TIG中应用研究),研究粉煤灰在电弧力、重力和表面张力多场耦合条件下的扩散过程,探究液态金属在添加粉煤灰后的表面张力演化规律,分析粉煤灰对焊接电弧形态及电弧力演变的作用机理和对熔凝区、熔覆区形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