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贸易摩擦,一方面源于巨额贸易逆差及其结构性体制问题和分歧,另一方面源于新冷战思维霸权国家对新兴崛起大国的遏制。随着美方对华加征关税的商品规模不断扩大,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快速升级为科技战、经济战、金融战、地缘战。双方表面上在经济领域发生贸易摩擦,实则是以打压华为、中兴等代表中国科技力量的头部企业为主,兼顾政治、军事多个领域。双方摩擦不断,全球贸易链条惨受波及,欧洲市场难以幸免。研究从欧洲市场的两份英文杂志着手,以2018年3月1日中美贸易摩擦开始至2019年12月31日中美贸易摩擦暂停为研究周期,以这一阶段《中国日报(欧洲版)》和《经济学人》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中美贸易摩擦重大节点事件,对比分析两报在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消息来源、报道倾向、政治议题、经济议题、科技议题、军事议题上的同与异,探讨以欧洲为代表的第三国媒体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情况,探讨中美贸易摩擦涉事主体中国媒体在欧洲市场的报道情况,可以反映出欧洲市场上,不同媒体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关注情况。研究发现,一是两报在议程设置方面差异明显。《经济学人》对中美贸易摩擦总体关注度要比《中国日报》高,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局势变化更为敏感,有着更强的设置意识和能力;《中国日报》在报道中美贸易摩擦时注意力被国内重大事件分散,报道滞后,回应被动。二是两报在议题构架方面各有侧重。《经济学人》最为关注台湾问题,常通过描述台湾问题来解读中美外交。《中国日报》最为关注国家安全问题,文章内容多是对西方媒体所说的“中国威胁论”的反驳、对华为威胁国家安全的回应。《经济学人》一方面承认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经济在增长,另一方面对中国日益强大表示担忧。《经济学人》对两国科技情况的关注情况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2018年,《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科技公司受美国制裁处于弱势地位;后一阶段是2019年,认为中国科技公司过于强大,内容多为探索如何制裁威胁国家安全的公司。在军费开支的报道上《中国日报》较为隐晦,被展现正面军事力量的报道替代,《经济学人》将中国政府较少公布军费支出这一情况作为支撑“中国威胁论”的有力表现。整体来看,《经济学人》作为第三方的国家的报纸,报道相对比较客观,但整体基调是“中国威胁论”,报道中包含了对中国日益强大的担忧;《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对外的传播重要窗口,以正面传播为主,兼顾批驳“中国威胁论”,但《中国日报》存在对热点事件的滞后报道,被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