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阳煤矿低透气性煤层瓦斯卸压抽采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阳煤矿3号煤层具有瓦斯压力大、透气性系数低的特点,煤层瓦斯介于较难抽采与可以抽采之间,瓦斯预抽效果差。根据采动卸压增透原理,受煤层采动影响,一定范围内的煤岩体的渗透率和瓦斯抽采效果都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了提高五阳煤矿的瓦斯抽采效果,论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对采动煤岩瓦斯渗流特性、本煤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上邻近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及工作面煤与瓦斯协调开采技术等内容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矿井煤层和瓦斯赋存特征等工程背景的调研和分析,结合煤层瓦斯抽采难易程度的判别指标,对3号煤层的抽采难以程度进行了评价,确定3号煤层瓦斯介于较难抽采与可以抽采之间,煤层瓦斯预抽效果较差,提出可借助采动过程中煤岩层出现的卸压增透效应,确定合理的抽采区域并布置有效的抽采措施,以提高瓦斯抽采效果。(2)通过开展三轴渗流试验发现,煤样试件内部裂隙在加卸载过程中呈现原生孔裂隙逐步闭合——微裂隙产生——裂隙扩展连通——形成宏观破坏裂隙——产生宏观破裂面——滑移破坏的变化规律。随着煤样内部裂隙结构的变化,渗透率呈现明显的4阶段变化特征:第Ⅰ阶段内,试件处于加载过程中,随着轴压的增加,试件中原始的孔隙和裂隙逐步闭合,试件体积不断压缩,处于压缩状态,瓦斯在试件内流动的通道变窄,试件渗透率逐步降低,最低降至原始状态的56.8%;第Ⅱ阶段内,试件仍处于加载过程中,随着轴压的增加,试件中原始的孔隙和裂隙进一步闭合,但同时试件内有少量的微破裂开始发生与发展,试件体积较上一阶段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但试件仍处于压缩状态,试件渗透率继续降低,最低降至原始状态的54.2%;第Ⅲ阶段内,试件继续处于加载状态,随着轴压的增加,微破裂的发展开始出现了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微破裂不断发展,形成微破裂的汇聚与扩大,试件加载至压力峰值的85.91%左右时达到屈服强度,试件变形从弹性变为塑性,进入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试件体积继续膨胀且由压缩状态转为扩容状态。由于试件内部产生了大量新的裂隙,瓦斯在试件内流动的通道增多,渗透率开始逐步升高,最高可达到原始状态的355.9%;在第Ⅳ阶段内,试件加载已越过压力峰值,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处于卸载过程,随着轴压的不断降低,试件内原本闭合的原始孔裂隙和前一阶段形成的新的破坏裂隙开始扩张连通,试件体积继续膨胀扩容,瓦斯在试件内流动的通道变多、变宽、变广,试件渗透率大幅升高,最高升至原始状态的505.1%。(3)通过综合分析渗流试验得到的渗透率变化规律及瓦斯抽采实际情况,确定将煤体达到屈服点的应力(屈服强度)作为本煤层瓦斯有效卸压抽采区域的应力判别指标。同时,结合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的分布特征,指出工作面前方煤体瓦斯抽采呈现4阶段的变化特征,即根据距离工作面由远及近可以划分为原压自然衰减抽采阶段、增压减透低效抽采阶段、降压增透高效抽采阶段和卸压增透干扰抽采阶段。通过现场实测确定了顺层平行抽采钻孔和顺层斜向2种抽采钻孔模式各抽采阶段的位置,并根据各阶段的抽采效果指出降压增透高效抽采阶段和卸压增透干扰抽采阶段为本煤层瓦斯卸压抽采的最佳区域。采用顺层平行钻孔和顺层斜向钻孔抽采本煤层瓦斯时,最佳抽采区域分别为工作面前方24.9m和44.8m(孔底22.4m)以内。此外,对2种布置模式的钻孔抽采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顺层平行钻孔抽采浓度和抽采量要高于顺层斜向钻孔,其主要原因是顺层斜向钻孔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被逐段切割破坏,并与工作面连通导致空气进入抽采钻孔;但在最佳抽采区域内,顺层斜向钻孔单孔瓦斯抽采总量要高于顺层平行钻孔,瓦斯抽采效果更好。(4)采用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手段,对采动上覆岩层应力场和裂隙场的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相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采动区范围逐步增大,上覆岩层随之逐层下沉和破断,破断边界呈梯形分布特征,采动裂隙高度不断增加,离层裂隙最大发育高度基本稳定在煤层上方95.2m处,连通导气裂隙最大发育高度基本稳定在煤层上方86.3m处。同时,当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后,采空区中部重新压实,其间采动裂隙发生闭合,同时,当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后,采空区中部重新压实,其间采动裂隙发生闭合,仅采空区覆岩破断边界平均向内31.65m、煤层上方70m以内内上覆岩层采动裂隙张开程度、连通程度及分布密度能够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其间瓦斯卸压解吸程度较高、瓦斯空间流动性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上覆岩层导气裂隙最大发育高度在煤层上方89.6m处,但由于采空区中部重新压实,仅采空区覆岩破断边界平均向内32.5m、煤层上方75.2m以内上覆岩层中保持着良好的瓦斯流动和抽采通道。同时,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从远离工作面到进入采空区期间,垂直应力呈现稳定——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采空区中部由于重新压实,应力重新恢复,仅开采边界向采空区方向60m以内、煤层上方90m以内、平均宽度为37m范围内的上覆岩层保持充分卸压状态。最后,通过综合分析,预测得到了五阳煤矿3号煤层不同开采状态时上邻近层有效卸压抽采区域,其空间位置为:开采过程中,开切眼侧采空区覆岩破断边界平均向内33m、煤层上方75m以内上覆岩层属于有效卸压抽采区域,工作面侧采空区覆岩破断边界平均向内55m、煤层上方75m以内上覆岩层属于有效卸压抽采区域;开采结束后,采空区覆岩破断边界平均向内33m、煤层上方75m以内上覆岩层于有效卸压抽采区域。(5)结合对上邻近层瓦斯有效卸压抽采区域的预测结果,对7801综放工作面上邻近层瓦斯抽采钻孔布置参数进行了设计。通过邻近层钻孔瓦斯抽采效果现场实测发现,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邻近层瓦斯抽采效果呈现明显的3阶段性变化特征,即瓦斯抽采钻孔终孔进入采空区平均37.4m以内范围处于初始卸压抽采阶段,瓦斯卸压抽采效果相对较差;瓦斯抽采钻孔终孔进入采空区平均37.4m~85.8m之间范围处于充分卸压抽采阶段,瓦斯抽采效果显著提升,单孔最大瓦斯抽采纯量和抽采浓度较初始卸压抽采阶段分别提高了 18.64倍和13.56倍;瓦斯抽采钻孔终孔进入采空区平均85.8m以外范围处于压实增压抽采阶段,受采空区重新压实影响,单孔瓦斯抽采效果大幅降低。上邻近层钻孔瓦斯抽采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验证了对上覆岩层有效卸压抽采区域预判结果的可靠性。(6)通过对工作面开采及瓦斯治理效果现场实测结果分析发现,工作面开采技术参数对瓦斯治理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工作面前方煤体有效卸压抽采区域内钻孔瓦斯抽采效果随推进速度的改变而产生差异,推进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降低钻孔瓦斯抽采效果。通过实测数据分析,提出推进速度在4.0~5.6m/d(日推进5~7刀),工作面长度为185m~259m时,可以较好地保证煤炭产量和瓦斯抽采效果。(7)通过对煤壁、落煤、遗煤等来源的瓦斯涌出量进行了理论预测,得到了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估算公式,并在考虑工作面产量和巷道瓦斯不超限的基础上,得出采煤机最大割煤速度与工作面长度间呈负幂函数关系,其函数关系式为y=41.283x-0482,其中y为采煤机最大割煤速度,x为工作面长度。并基于该计算公式得出了五阳煤矿3号煤层现有工作面长度条件下采煤机最大割煤速度不得超过3.3m/min,否则有可能导致工作面或上隅角瓦斯超限。(8)通过对现场实测瓦斯抽采与排放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现有抽采模式和抽采参数尚未达到工作面瓦斯治理的理想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提出采用空间交叉钻孔抽采本煤层瓦斯,并对钻孔布置参数进行了设计;提出采用走向高抽巷对邻近层和采空区瓦斯进行抽采,并在考虑巷道间相互影响位置和高抽巷需布置在裂隙发育区的基础上,计算确定了高抽巷的布置参数,并对抽采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高抽巷能够较好地控制邻近层和采空区瓦斯,满足工作面瓦斯不超限的要求。同时,针对瓦斯排放巷在工作面瓦斯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巷道围岩控制的支护方案和工作面管理措施。
其他文献
神东矿区煤层赋存浅、煤层厚度大、基岩薄、松散层厚且松散层底部富水性强,矿区内工作面普遍采用综采或综放技术进行开采,导致覆岩破断程度大幅度增加。采动影响下采场与地表含水松散层形成贯通性通道,进而水砂混合体涌入工作面,造成溃水溃砂事故的发生。工作面溃水溃砂事故严重影响了井下煤炭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严重威胁了井下工作人员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薄基岩和厚松散含水层共存的特殊地质采矿条件,决定了其覆岩破坏规律的
钢丝绳在我国煤炭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煤矿主、副井提升设备的重要构件。矿井提升设备负责完成矿井运输煤炭和矸石、投放设备、搭载人员等工作,钢丝绳长期使用会因疲劳出现断丝、磨损等现象而存在安全隐患,钢丝绳使用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煤矿正常生产、人员生命安全及经济运转。目前,一般采用人工目视检查和定期强制更换钢丝绳的办法来保证安全生产,这种方法不仅不能及时更换由于各种偶然因素而造成严重损伤的钢丝绳,而且很多
我国西部地区白垩系和侏罗系煤系地层具有成岩晚、胶结差、强度低、遇水泥化砂化、无稳定隔水层、层间导水性强的特点,煤矿冻结建井冻结壁解冻后井筒渗水、淹井等事故频发。本文以白垩系富水弱胶结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弱胶结红砂岩在地层内部赋存的地应力条件,对弱胶结红砂岩冻融劣化的机理进行试验研究。首先基于力学试验获得了弱胶结红砂岩冻结及冻融劣化后的力学强度与变形特征,阐述了弱胶结红砂岩冻融劣化机理及冻融过
随开采深度增加,深部沿空留巷所处的复杂地质力学环境使其围岩破坏特征和控制技术与浅部沿空留巷显著不同,尤其是深部充填留巷(工作面充填留巷)。近年来,深部充填留巷围岩控制问题是矿业科技工作者和岩石力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根据塑性力学可知,围岩应力是偏应力和球应力的叠加,偏应力和球应力同时考虑了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相互作用,可以科学地揭示出深部留巷围岩应力演化与围岩变形破坏的相互关系。
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艺是本世纪以来迅速崛起的安全高效回采工艺,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与岩层控制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作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试验手段,常规的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技术已难以满足厚煤层等复杂条件的采场矿压研究需求。在大量国内外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高刚度、大载荷、可旋转的采场模型试验系统。以山西晋城寺河矿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原型,依托该试验系统开展了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相似模型试验,
浮选中颗粒与气泡间相互作用规律已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颗粒轨迹的理论描述;二是颗粒与气泡相互作用过程的试验监测。然而目前研究对象多是形状规则、表面性质均匀的玻璃微珠、玻璃纤维等材料,以细粒煤颗粒展开的研究甚少。对远场区和近场区颗粒的运动规律缺少微观机理研究。颗粒与气泡间黏附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诱导时间和表面力的测定,对不同种类及用量表面活性剂对不同密度级、粒
地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因其具有安全、容量大、集约化、能耗低、污染小、速度快、准点率高等优点,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地面交通拥堵情况。然而地铁施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时刻受到管理、设备、技术和周边环境等安全风险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地铁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事故时有发生。现阶段对于安全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价方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地铁施工系统内部的安全风险演化机制问题。因
钢筋混凝土结构遭受爆炸冲击荷载时,产生的应力波会对其造成损坏和破坏,如何最大发挥其防护抗爆功能成为设计和优化这类结构的主要问题。为探索层状配筋钢筋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以钢筋混凝土小比例模型为冲击试验对象,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开展了钢筋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和相似规律的研究,对防护抗爆结构的设计、优化和评估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层状配筋的钢筋混凝土物理模型,研究确定对其强度与破坏产生直接影响的参数
显著不同于西北浅埋煤层分布区的煤层赋存地质环境且有别于其相应的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西南山区浅埋煤层具有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峰丛地貌、“薄表土层+厚基岩”的独特特点,因而采动诱发的地裂缝具有特有的发育规律。本文以西南山区浅埋煤层采动地裂缝为研究对象,以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及其减损控制为切入点,以现场实测、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手段,充分运用采矿学、开采沉陷学、弹塑性力学、岩土力学等理
本文以黑峪隧道改扩建爆破施工为工程背景,以喷射混凝土及中夹岩柱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具及现场取样两种方法制取标准试样,首先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到其基本力学参数,然后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次冲击及循环冲击压缩试验,得到了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动态力学特性。根据损伤理论,建立了时效损伤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采用时效损伤模型反推循环冲击荷载条件下C25混凝土及灰岩的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