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内具有经济价值的体力、知识和技能等质量因素的总和,可分为健康资本、知识资本和经验技能等内容。本文基于某高校本科生行政管理数据和国内两个大型微观数据库,较为全面地评估了学生民族身份的人力资本形成效应及机制。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关注知识资本方面的人力资本,采用认知水平和学业成绩等教育产出指标来进行衡量,侧重于从知识资本的衡量方式、形成路径、时变趋势和作用机制等四个视角来考察民族身份引致的人力资本效应。并基于此进一步提出致力于维护民族关系和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建议。在学生民族身份的诸多教育效应中,本文重点强调如下三个层面的研究:第一,父母族际婚姻对少儿认知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二,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民族差异及“禀赋效应”;第三,本科生学业表现的民族差异、作用机制和变化趋势。最后结合我国当前宏观层面的少数民族婚姻和教育政策背景,给出总结评语和拓展方向。正文部分共包括七个章节,按照典型事实—研究背景—文献梳理—数据清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讨论的逻辑依次展开。各章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在我国已基本实现民族教育机会公平的背景下,政府如何改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表现,缩小民族教育产出差异呢?这是维护我国民族平等团结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第二章为制度背景,重点介绍了民族的产生、我国重大的少数民族婚姻和教育政策。并基于本文所使用的三个微观数据库数据,描述了通婚与非通婚家庭少儿间的认知水平差异,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民族差异以及本科生学业表现民族差异的时间趋势等典型事实,进而提出本文具体的研究动机和问题。第三章为文献回顾,系统性地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较为详细地从相关理论框架,民族身份的教育效应、经济效应和认知水平决定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并通过提炼既有文献的不足来阐明本文的主要贡献。同时参照既有文献,通婚主要考虑非通婚和通婚两类,民族身份则主要考虑少数民族和汉族两类。认知水平采用学分绩点(GPA)、专业排名、英语四级成绩、字词和数字成绩等五个指标来衡量。第四章基于族际婚姻视角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检验了族际婚姻的代际教育效益。结果显示,族际婚姻显著地提高了少儿的认知水平。家庭生育规模的降低、教育支出的增加和少儿汉语使用频率的提高是通婚改善少儿认知水平的关键机制,约解释了基准效应的60%。但没有证据表明父母教育期望、收入水平、教养方式和少儿时间利用也是基准结果的作用机制。且对于性别为男生、教育阶段为小学和数字思维能力更强的少儿,上述影响更为显著。第五章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评估了初中生民族身份的认知水平效应,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水平显著低于汉族学生。进一步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将该差异分解为“禀赋效应”和“结构效应”。结果显示,近一半的认知水平差异能被“禀赋效应”所解释,全部可观测因素差异占“禀赋效应”的70%以上。且父母受教育程度、班主任工作经验和兄弟姐妹个数对“禀赋效应”的解释作用,显著强于教师质量和学校资源等因素。最后,基于分位数回归和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的OB分解结果还表明,对于认知水平中等及以上的学生,这一差异尤为显著。学生认知水平越高,可观测因素组间差异对“禀赋效应”的解释作用越强。第六章基于教育生产函数视角和某高校本科生行政管理数据,考察了民族身份对本科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显著低于汉族学生。将同伴效应在寝室和专业层面进行区分后发现,寝室层面的同伴效应起主要作用。室友平均成绩和室友间的文化距离是导致不同民族本科生学业表现差异的部分原因。另外,通过分析基准结果的时间趋势发现,尽管学业表现的民族差异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其增长速度趋于收敛。第七章总结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讨论其政策含义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拓展方向。本文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族际婚姻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具有可观的代际教育效益。降低家庭生育规模、增加家庭教育投资和提高少儿汉语使用频率是族际婚姻改善少儿认知水平的关键渠道。(2)在中等教育阶段,初中生民族身份的认知水平效应显著存在。该差异的一半能由“禀赋效应”所解释,可观测因素差异解释了70%以上的“禀赋效应”。且父母受教育程度、班主任工作经验和家庭背景对基准差异的解释力度比教师质量和学校资源更强。(3)在高等教育阶段,本科生学业表现的民族差异可以通过提升室友平均成绩或降低室友间的文化距离来缩小;虽然少数民族本科生学业成绩显著低于汉族学生这一事实始终存在,并随着年份和学期逐渐扩大,但其增长速度趋于收敛(即加速度趋于零)。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两个方面:1.研究视角创新。首先,虽然研究族际婚姻社会效应的文献颇为丰富,但考察族际婚姻代际效应的文献较少,也缺乏对族际婚姻教育效应的评估。直接评估族际婚姻教育效应的几篇文献,又忽略了内生性问题和机制检验。鉴于此,本文识别了族际婚姻与少儿认知水平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家庭生育水平、父母教育期望、教养方式、教育投资、少儿时间利用和汉语使用频率等视角,对基准结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其次,尽管大量文献检验了民族身份引致的认知水平效应,但这些文献主要考察了学业成绩的民族差异,同时测算并比较认知水平五大决定因素(即学生个人特征、父母特征、家庭背景、教师质量和学校资源)贡献的研究极为罕见。本文采用字词和数字测试成绩来衡量少儿认知水平,并比较了不同因素对基准结果解释力度的强弱,这是对当前文献的有益补充。最后,尽管现存文献主要基于教育生产函数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对民族身份引致的社会经济效应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也有大量文献从不同视角对学生学业表现进行测度并考察了其决定因素。然而,一方面,国内关于民族身份教育效应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缺乏中国这样的多民族人口大国在该话题上的经验证据。另一方面,虽然大量国外文献评估了学生民族身份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评估肤色意义上的民族教育效应,忽略了具体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概念上的民族差异。本文通过引入同伴效应和学业表现的时间趋势,深入地阐释了本科生民族身份对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本文通过机制分析得到下述新发现:首先,考察通婚如何影响少儿认知水平的文献较少,且这些文献主要强调通婚代际教育效应的存在性,仅有一篇文献从教育系统差异对基准结果进行了解释。本文则从父母预期、家庭生育规模、收入水平、教育支出、教养方式、少儿时间利用和汉语使用频率等视角进行了丰富的机制检验。我们发现通婚改善少儿认知水平的秘密在于家庭生育规模的降低、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少儿汉语使用频率的提高,这三个机制约解释了基准效应的60%。但没有证据显示,父母教育期望、收入水平、教养方式和少儿时间利用也是基准结果的作用机制。其次,在考察本科生学业表现的民族差异时,传统文献强调个人特征、早期投资、家庭背景、学校质量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本文则从同伴效应视角对基准结果进行了新的解释。结果发现,室友平均成绩越高或室友间的文化距离越小,越有助于缩小学业表现的民族差异。2.研究方法创新。首先,在考察族际婚姻代际教育效应时,由于测量误差和遗漏变量等问题,可能导致OLS估计产生偏误。为克服内生性,本文改进了传统文献中采用的工具变量—民族规模,即区域内某个特定民族(少数民族或汉族)占总人口的比例。既有文献主要采用个体所在民族的异性人口占本民族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民族规模,本文则采用历史上个体所在县级层面相同年龄段同一民族的异性人口占该县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民族规模。这有利于进一步排除国内跨区域移民背景下通婚IV变量中不受影响的群体。其次,传统文献主要采用OLS回归的OB分解方法,将学生认知水平的民族差异分解为“禀赋效应”和“结构效应”,并讨论各可观测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然而,该方法的局限在于,只能将因变量的组间均值差异在可观测因素上进行分解,无法考察因变量组间分位数差异的分解结果。为此,本文先通过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回归方法,先估计因变量在各主要分位数处的统计量,再基于这些分位数统计量的拟合值进行OB分解。基于RIF-OB分解方法,我们得以进一步考察可观测特征差异对于因变量组间分位数差异的解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