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农村》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l1s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农村》是山东临沂地区抗战时期的一份地方小报。本文力图全面呈现该报纸的概貌,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史料,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本研究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思路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沿着“媒介环境——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效果”的思路对报纸的整个文本、传播言式及效果进行有效的、全面的分析及探究,在微观研究上,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法、系统法等,以求全面客观的呈现所研究对象。这也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本研究首先从《滨海农村》所处的媒介环境入手,梳理了其存续期间当地的报纸,并对《滨海农村》的概况进行了考证,发现其在创刊之前就已经存在,其最早创刊日期可以追溯到1943年。其停刊则具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在本文中也进行了考证。第二部分是对《滨海农村》的内容分析。本研究将《滨海农村》所刊载内容分类进行了分析,其分为五大类:新闻类、评论性、科普类、教材类和文艺类。另,根据报纸上出现的少量广告统计了新华书店在1945年间到1947年间出版的刊物,这也是本部分的一个创造性成果。第三部分解读了《滨海农村》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特色。传播手段主要围绕版面调协、编辑手段、通讯工作、出版发行等方面展开。《滨海农村》群众语言的应用和广泛文艺形式的灵活呈现以及庞大严密的通讯体系的建构构成了它的传播特色。在通讯体系建构部分,还通过图标的形式展现了其传播模式。最后是《滨海农村》的传播效果和社会作用。传播效果主要从群众来稿、报价、扩版、发行量等方面进行探究。本研究认为,从政治的方面而言,《滨海农村》最终算是“功成身退”;而从新闻的角度而言,对信息的垄断及信息的筛选的严格性,认为《滨海农村》是一份宣传性大于新闻性的报纸。从其社会作用而言,《滨海农村》主要作用便是为中国共产党代言,从其社会作用而言,《滨海农村》主要作用是为中国共产党代言,宣传中共的方针和政策,本质上是信息的单传播。但本文也承认其在客观上推动农村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课题是华语电影的改编问题,研究的对象是2005至2012年所有改编华语电影,通过厘清这8年间所有以小说为蓝本改编的电影的脉络得出,改编电影共75部,其中由国内小说改编的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传媒产业的开放力度,政府职能开始转变,越来越重视民意,民主文化建设不断加快,公民社会初步形成。同时,随着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大众对传媒发挥其社会功能有了更高
期刊
中国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正如火如荼,不仅改变着舆论生态,还重塑着政治生活;更重要的是,政府控制的主流媒体和相对自由的社会化媒体的结合,为探究社会化媒体使用的政治效果提供了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