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唐诗中隐喻英译的方法。众所周知,我国的诗歌到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精华,反映了唐朝的经济、地理、政治及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愧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宝,自然也为海内外的人民所喜爱。然而,要使更多的对中华民族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读者理解并接受唐诗,唐诗英译就必须更准确、更传神。唐诗翻译的过程中最具争论的不外是隐喻的翻译。隐喻,长期以来被看作是语言学的研究课题。最初人们仅将隐喻视为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段。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隐喻:隐喻是人类语言的一部分,是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没有隐喻的语言是乏味的,没有活力的,其功效也会大大降低。而诗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富含隐喻的语言,并且引起了足够多的关注。本文以大量的唐诗为媒介,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讨论研究了唐诗中隐喻英译的不同方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理论背景,目前的研究情况以及本篇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介绍了隐喻研究的历程,重点放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第三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诗歌翻译的原则。通过以上的分析,三种唐诗中隐喻英译的方法在第四部分中提出,并对《送友人》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最后为全文的总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