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汉语疑问不定词语(如疑问不定代词“什么”、“谁”、“哪个”等和疑问不定副词“怎么”、“多么”等)的极性敏感性特征(即语境分布特征),旨在寻求限制疑问不定词语分布语境的因素。所谓极性是指命题情态的肯定和否定的归向性。极性敏感词一般分为负极词和正极词,负极词典型地分布在否定句中,而正极词典型地分布在肯定句中。疑问不定词语是一种双极性词语,但与非极性词语不同,它们的分布语境是受到限制的,只能分布于否定句或某些肯定句等语境中。极性敏感性是自然语言的词汇所具有的属性。极性敏感词的允准成分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响应性,如果极性敏感词与适当的允准成分处于同一结构中,前者就能获得后者的准许。本文提出语义与语境协和观,从疑问不定词语本身的虚指义和任指义出发,分析疑问不定词语被各类句法语境允准原因。疑问不定词语的虚指义表示所指对象未加以确定,相当于“某个”或“某些”的意思。我们将能够满足疑问不定词语虚指义要求的语境统称为虚指语境,这些语境包括否定句(如“她歌唱得不怎么样。”)、条件句(如“如果什么人敢欺负你,就立刻来找我。”)、疑问句(如“你认不认识什么大人物?”)、表推测的内涵动词或副词后接的成分(如“我猜你学点了什么东西”;“他好像喜欢上谁了”。)、表示推断的“了”(如“他看到什么了。”)。非虚指语境就不能允准用来表示虚指义的疑问不定词语,如确定性肯定陈述句(如“*他喜欢什么。”)、实情动词的宾语成分(如“*我后悔做了什么事情。”)等。疑问不定词语的任指义表示讲话人给予听话人从样本空间中任选一个或一些样本的权利,相当于“无论哪一个或一些”等的意思。我们将能够满足疑问不定词语任指义的语境统称为任指语境,这些语境包括否定句(如“他不想见任何人。”)、让步状语从句(如“不管牵涉到谁,你只管直说。”)、条件句(如“如果谁都对你有看法,你就得改变工作方法。”)、后接的“都”(如“谁都明白我在上海找不到媳妇。”)、指令性内涵动词(如“他要求我把什么人都放进来。”)等语境。非任指语境就不能允准用来表示任指义的疑问不定词语,如肯定性情节句(如“*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任何人。”)。本文从疑问不定词语的本义来划分允准语境能弥补从句式或允准语的逻辑语义来分析疑问不定词语分布特征的传统方法的不足。其一,它能说明为什么同样的句式(如否定句、条件句、疑问句等)既能允准表示虚指义又能允准表示任指义的疑问不定词语。虽然允准的句式一样,但允准的原因是不一样,这是以前的研究者所忽视了的。其二,它能概括允准语境的共同特点,能将所有的疑问不定词语的允准语境一网打尽。其三,它规避了过度归纳的风险,能够解释林若望(1998)等的理论无法应对的反证。其四,它能解释词语极性敏感性的根本问题,即极性词语为何能够被某些语境允准的问题。其五,从词语的语义和语境的协调关系角度做出的解释更贴近言语者语感,更能说明疑问不定词语在语境中的功能和语义。第一章,介绍汉语疑问不定词语的双极性特征。第二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汉语疑问不定词的研究理论进行评述。第三章,以疑问不定词语的任指和虚指义为核心,从它们与句法、语用的协调关系阐释疑问不定词语的双极性特征。一般认为当疑问不定词语用作负极词时表示存在量化义,用作任选词时表达全称量化意义,他们未能解释意义的推导过程并忽视了疑问不定词语可以衍生丰富的语境意义。本章根据关联论从疑问不定词语的语义与语境假设的复合角度分析疑问不定词语的任选义、存在量化义、全称量化义、梯级义、扩域义、缩域义等显义的推导过程。第四章,对比分析光杆疑问不定词和“任何”,指出“任何”只具有任指义,而光杆疑问不定词语身兼任指和虚指义,它们的差别也反映在与“都”的同现上。由于它们的语义差别,它们的语境分布也不同。第五章,解释光杆疑问不定词语的歧义,指出光杆疑问不定词语的多义性。第六章,重析Haspelmath (1993/1997)的语义地图中对疑问不定词语的功能划分,进一步证明以语义为核心解释疑问不定词的合理性。第七章,总括本文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