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与个别正常牙合的最大牙合力值,最大接触面积以及牙合力中心点的位置,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制定矫治计划及对治疗后效果的评估。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未经治疗,年龄12-30岁、牙列完整的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以及23名个别正常牙合的志愿者用青岛艾动咬合力分析仪/Ⅰ-Motion TeeTester咬合力分析系统V3.2.0记录(以下简称咬合力分析仪),在最大牙尖交错位(MIP)的牙合力总值(T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左右侧咬合力度百分比、及咬合时最大接触面积,通过统计学软件对不同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Ⅱ、Ⅲ类患者咬合时最大接触面积、最大牙尖交错位(ICP)的咬合力总值,牙合力中心点位置,与个别正常牙合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个别正常牙合(COF)位置在灰圈内,更接近椭圆中心,与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相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错牙合患者牙合力中心点位置分布、左右侧咬合百分比与个别正常牙合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咬合时最大接触面积、最大牙尖交错位(ICP)的咬合力总值与个别正常牙合相比较,明显偏小;错牙合患者的牙合力中心点与个别正常牙合相比较,虽然位于灰圈内,但偏离椭圆中心。2.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之间在咬合时最大接触面积、最大牙尖交错位(ICP)的咬合力总值呈明显减少趋势,无统计学意义。3.咬合力分析仪能够真实的显示牙列咬合接触和咬合状况,其测量结果可对临床工作起到一定的评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