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旋律”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生态中强大的一链,但因为过于强调教育功能而忽略了大众的观赏性和艺术的独创性,陷入了着鲜有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从九十年代起,不少主旋律电影开始主动走下神坛,逐渐采用更大众化、商业化的方式出现;同时,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媒介接受者的广大观众也表现出日益高涨的活跃度和参与度,为“主旋律”电影商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本文以《建国大业》为例分析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倾向。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主旋律电影”概念和内涵,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潮流的演变而不断作出的修正和主旋律电影作为电影形态所固有的商业化属性和思想意识属性;第二部分概述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现状,主要从以前的困境和现在的发展趋势—大众化转向两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文献综述,由于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电影形态,所以文中参考的文献基本来自国内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商业化制作和商业化发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中心内容,按照国内学者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分块研究,文章该部分也分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制作和商业化发行。商业化制作包括采用明星效应和叙事模式的创新;商业化发行包括影院的传统营销宣传方式以及网络崛起后影院借助网络兴起的新型的整合营销方式。第五部分为总结。本文收集了国内学者对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出商业化制作和商业化运行两大方面,然后以去年热映的电影《建国大业》为例,从这两个方面剖析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具体体现。主旋律电影究竟该不该商业化?《建国大业》的成功上映做了完美的诠释。传递片中的思想和情感是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目的,但其缺点是形式枯燥;夺取观众眼球,获取最大利润是商业片的创作目的,其缺点是内容空洞。如果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主旋律”电影的内容披上“商业化”的外衣,夺人眼球,吸引观众的同时,又把片中有意义的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移入观众的头脑中,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诚然《建国大业》的成功有许多的偶然因素,各方对它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它巨大的成功背后所蕴含的因素为以后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转向提供了不少有意义的参考,尤其在电影的制作和宣传层面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