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BI-RADS分级结合弥散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10月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单侧乳腺包块病例60例,均为女性,年龄29~60岁,平均45±7.5岁。所有病例在MRI检查后一月内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良性病例28例(30个病灶),其中纤维腺瘤8例,炎性肿块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并导管上皮不同程度增生4例,乳腺腺病11例。恶性病变32例(35个病灶),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3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导管内癌3例,侵润性导管小叶癌3例,粘液腺癌2例。60例中有5例为多发病例,其中良性2例,恶性3例。2、扫描设备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1.5T.HD MR扫描仪及乳腺专用相控阵表面线圈。3、在AW4.3工作站上用3D MIP软件分析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分析8个时相动态增强特征,在患侧(有肿块侧)MRI2D重建的减影图像上分析并设定感兴趣区(依据病灶,范围80~200个像素)测量异常高信号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处理后的ADC图上,参照动态增强病变位置确定病变所在。取病变兴趣区中心区域,测量3次取均值。兴趣区面积不小于0.2mm2。对ADC值进行正态性检验及良恶性t检验。采用非参数法确定ADC值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同时兼顾敏感度及特异度之和最高的原则,获得其诊断阈值。由2名有5年或以上诊断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使用高分辨力MR图像分析工作站,通过多平面、多角度的旋转和观察。最后应用Functool软件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最终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良恶性病变的差异。结果:ROC曲线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22x10-3mm2/s,动态增强、DWI及其两者联合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100%、94.2%、97.1%;特异度分别为:70.0%、80.0%、93.3%;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1%、87.7%、95.3%。根据形态学分析,35个恶性病灶均边缘不规则、分叶状,强化呈不均匀强化或向心性强化,动态增强均呈III型曲线;30个良性病灶的形态、强化不一,动态增强呈I或II型曲线。与病理结果做对照,根据DCE动态增强曲线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70.0%;根据DWI数据分析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2%、80.0%;动态增强曲线、DWI联合BI-RADS综合分析,对乳腺癌做出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依照联合诊断方式的不同结果分别为:100%、70%(并联方式);68%、90%(串联方式)。结论:核磁共振动态增强序列、DWI技术联合BI-RADS对诊断乳腺病变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及特异度,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