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虞美人草是夏目漱石成为职业作家后的第一部作品。因为其中运用了至少24种修辞手法被佐藤信夫认为是夏目漱石的炫技之作。夏目漱石在阐述自己写作理论的《文艺的哲学基础》中以莎士比亚的作品分析举例,说明了提喻的重要性。而这一作品发诸报端之时,正直《虞美人草》在《朝日新闻》连载之际。提喻修辞,在《虞美人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是笔者研究《虞美人草》中提喻的翻译的契机。笔者经过细致的先行研究发现,汉语和日语之间的语言研究及翻译研究中,有过有关比喻,隐喻等的研究。对于提喻及其翻译尽有理论涉及,尚未有结合翻译实践的研究出现。提喻属于一种修辞手段。修辞分为狭义修辞学和广义修辞学。所谓广义修辞学,是语言学,美学和哲学的结合部。所以修辞包括三个层面: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即修辞技巧,与语言学交叉;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即修辞诗学,与美学相交叉;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即修辞哲学,与哲学相交叉。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因为文学文本通常运用多种修辞层面。修辞的翻译也应当有这三个层面。第一层着眼于字句的翻译,第二层是思维方式的翻译。第三层是人文哲学的翻译。如何做到这三个方面的翻译,前人有了很多经验方法的总结。本文中提到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就是其一。该理论一经提出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跨文化翻译的实践中。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最大的特点重视译文和原文的对等,不局限于形式的对等,而是功能的对等。本文研究的是夏目漱石小说虞美人草的提喻翻译。由于提喻这一修辞技巧的特殊性,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发生游离,翻译时应当关注语句字面背后的意义。本文尝试运用该理论对日汉翻译进行探讨。本文在序论部分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先行研究进行了说明。就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研究现状。提喻的理论研究,和虞美人草的相关研究做了论述。在第一章中,回顾各方面的先行研究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即文本的功能对等。以及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的翻译比喻这一类修辞时,应该采用的翻译方法。在第三章中,介绍《虞美人草》原文和三个译本的背景,并分析作品中的提喻。第四章,对照三个译本,对这些提喻的翻译,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加以分析。第五章对《虞美人草》的三个译本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翻译方法及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