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研究舒芬太尼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是否具有保护作用;②研究舒芬太尼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Bcl-2和Bax基因在舒芬太尼预处理中的调控作用;③研究纳洛酮、蛋白激酶C阻断剂对舒芬太尼预处理心肌缝隙连接蛋白Cx43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阿片受体、蛋白激酶C及Cx43是否介导了舒芬太尼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三部分:①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50~350g,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组(S组)只穿线,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重复3次后同I/R组;LS组、MS组和HS组分别给予舒芬太尼0.25、1.0、5.0μg/kg,持续5 min,停5 min,重复3次后同I/R组(总量为0.75、3.0、15.0μg/kg)。记录缺血再灌注前后不同时间点心功能指标,检测心律失常发生率并做出评分;TTC染色测定心肌梗塞面积,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②根据第一部分结果,分别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组、I/R组、IPC组及SPC组(舒芬太尼预处理3.0μg/kg)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水平,以平均光密度(OD)反映其表达量;③在第二部分基础上,分别给予阿片受体阻滞剂纳络酮(Nal组)或联合舒芬太尼(Nal+SPC组),蛋白激酶C阻断剂白屈菜红碱(Che组)或联合舒芬太尼(Che+SPC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Cx43的分布,半定量分析每个视野下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OD),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Cx43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①与S组比较HR、MAP、LVDP及±dp/d tmax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R组各指标多低于S组;与缺血前即刻(T0)比较,I/R组在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MAP、LVDP及+dp/d tmax有不同程度的明显降低(P<0.05或P<0.01);+dp/d tmax在LS组再灌30min、120min低于T0(P<0.05)。IPC和舒芬太尼预处理各组LVDP及±dp/d tmax在再灌注30min后多逐渐回升,与T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PC组及舒芬太尼预处理各组心律失常评分、梗死范围(IS/MR)与I/R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舒芬太尼预处理各组MDA明显低于I/R组(P<0.05),H组MDA较S组低(P<0.05),SOD则高于I/R组,但明显低于S组(P<0.05);②S组细胞凋亡指数低,I/R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P<0.01),IPC组和SPC组仍可见凋亡细胞,细胞凋亡指数介于S组与I/R组之间,高于S组而低于I/R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组比较其余三组Bcl-2、Bax蛋白表达OD值明显升高(P<0.01)。IPC组和SPC组Bcl-2蛋白表达OD值明显高于I/R组,Bax蛋白表达则低于I/R组,两组的Bcl-2/Bax比值明显高于I/R组(P<0.01);③与I/R组比较,缺血预处理和舒芬太尼预处理上调Cx43蛋白表达量及mRNA水平(P<0.05 or P<0.01),在Nal+SPC组和Che+SPC组,纳洛酮和白屈菜红碱阻断了舒芬太尼预处理的作用,使Cx43蛋白表达量及mRNA水平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结论1.舒芬太尼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降低大鼠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限制梗塞范围的作用,以3.0、15.0μg/kg剂量组的作用效果更佳;2.舒芬太尼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提高Bcl-2/Bax蛋白比率,降低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3.初步证明Cx43可能参与了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阿片受体、蛋白激酶C介导了舒芬太尼预处理的心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