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姜良铎教授门诊明确辨证为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病历,整理病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总结此类证候的特点以及姜良铎教授治疗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用药规律和特点,并提取基本方,演绎出新方组合,以深度挖掘姜良铎教授的经验及独特的学术思想,帮助名老中医思想传承工作更好地进行。方法:收集整理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于姜良铎老师门诊就诊的患者121名,共统计首诊处方121条。将病案资料录入word文档,通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录入,每位患者录入诊次为1-8次,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次数、主诉、症状、体征、疾病诊断、中医证型、治法、方药、剂量等,对相应字段进行统一标引,建立数据库。使用软件的频次统计得出常见症状和常用药物;使用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各症状之间的关联以及关键药物组合;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法,得出核心药物组合以及演绎出新处方。以上结果均以csV文件导出。结果:利用频次统计,对筛选出的121条首诊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出现次数最高前10的症状为口干、乏力、怕冷、口苦、眠差、汗出、手脚凉、易醒、大便干、头晕。用药范围结果表明,共使用239味中药,使用频次前20位的药物分别是柴胡、枳壳、桂枝、黄芩、枳实、赤芍、白芍、生石膏、知母、当归、瓜萎、黄连、焦栀子、姜半夏、白术、天麻、酸枣仁、吴茱萸、全蝎、大枣。药性分析发现,四气分析中,寒药最多(1310次),温药次之(1054次),二者十分接近。五味分析中,苦味(1618次)最多,甘味(1416)次之,辛味(1333)也十分接近。归经分析中,归入肝、胃、脾、肺四经的药物较多。结论:数据挖掘法可以基本归纳提炼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常见症状及体征,以及姜良铎教授治疗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用药基本规律,并归纳出基本方是由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的,组成如下:柴胡、枳壳、桂枝、黄芩、枳实、赤芍、白芍、生石膏、知母、当归、瓜萎。体现治疗大法为通调为主,寒温并用。将此结果与姜良铎教授进行交流求证,认为此证病因病机在于三焦郁滞,气机不畅,三焦经络不通以及气血不和,可以分为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胆热脾虚等证型。基本方与实际临床应用基本一致,演绎出的新方有一部分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客观的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名老中医医案与方剂进行分析,能够得出较客观的,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但更重要的是与名老中医进行探讨、交流以及求证,使得得出的结论有实际临床意义,并进行进一步发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普遍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