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介导TGF-β1基因体外转染自体Hamstring腱重建兔ACL术后腱—骨愈合的形态学观察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1988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TGF-β1基因转染对自体Hamstring腱重建兔ACL术后腱-骨愈合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术前构建携带TGF-β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 TGFβ1,取新西兰兔48只,体重2.0±0.4 kg,平均18月龄,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6只动物,以兔后肢右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自身Hamstring腱作为ACL替代物。A组采用Ad TGFβ1转染的自体同侧Hamstring腱重建ACL,即Ad TGFβ1转染组(实验组);B组采用腺病毒空载体Ad GFP转染的自体同侧Hamstring腱重建ACL,即Ad GFP转染组(空载体对照组);C组采用未经处理的自体同侧Hamstring腱重建ACL,即DMEM处理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均在2、4、8、12周四个时间点处死4只实验动物,初步进行形态学大体观察。之后均以石蜡制作成切片行HE、Masson染色进行观察,并在界面区行成纤维细胞计数及对腱-骨愈合情况做半定量Buark评分。【结果】1.形态学大体形态三组新西兰兔分别在术后2周、4周、8周、12周各处死4只并取膝关节观察,膝关节周围无发热、红肿,切口无感染、无裂开迹象,打开关节腔见滑膜明显增生,半月板完好,未见明显磨损及破裂,移植肌腱张力良好,固定牢固,2周时移植腱与股骨、胫骨隧道间仍可见间隙,4周时可见部分瘢痕组织填充于骨隧道内口,8周时骨隧道内口可见大量瘢痕组织填充,外口见部分骨样组织生长,12周时骨样组织生长较8周明显增多,移植肌腱与骨隧道壁紧密粘连。2.HE、Masson染色①A组:术后2周腱-骨愈合界面区见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及无序排列的胶原纤维;术后4周界面区可见软骨组织形成,部分成纤维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参与其中,界面部分粘连;术后8周界面区组织连接较前紧密,已有软骨移行带出现,类软骨细胞排列规整,Sharpey纤维初步形成;术后12周界面区见到规整的Sharpey纤维,有致密结缔组织及钙化软骨形成,部分区域组织有直接愈合倾向。②B、C组:术后2周移植肌腱与骨隧道间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界面区间隙明显;术后4周界面区可见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结合较疏松,且有明显的孔隙,无腱-骨连接;术后8周腱-骨界面区结合较疏松,但好于4周时,未见明显Sharpey纤维生成;术后12周界面区少量Sharpey纤维排列紊乱,见钙化软骨形成,腱-骨组织之间连接相对紧密,组织未见直接愈合倾向。3.成纤维细胞计算分别于2、4、8、12周四个时间点对三组HE染色切片采用IPP(Image-Pro Plus)显微镜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成纤维细胞计数,并行单向方差分析及SNK法检验,结果表明:A组分别与B组、C组在各个时间点比较,A组成纤维细胞数量均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织形态学Buark半定量分级分别于2、4、8、12周四个时间点对三组HE染色切片观察,依据腱-骨愈合界面中纤维血管组织量行腱-骨愈合Buark半定量分级,通过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2周内A组结果均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TGF-β1基因转染对自体Hamstring腱重建兔ACL术后腱-骨愈合有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
薄膜太阳电池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能源之一,对缓解能源危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综述了目前国际上研究较多的几种薄膜太阳电池的最新进展,包括
人类的专注力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对幼儿来说,教学活动中的专注行为,是他们在课堂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融合环境下,ADHD儿童的专注行为与普通幼儿相较下,在质和量上呈现
锦西灌区作为一个新建的大型灌区,能为区域社会经济发挥巨大的作用,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灌区工程在节水灌溉的同时,还应在管理上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灌区
目的:测定正常人群256CT下头皮灌注参数值[组织血容量(TBV)、组织血容量(TBF)、达峰时间(TTP)]范围。材料与方法:选取31例正常人在256 CT下行头皮灌注检查,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观察,探讨前路手术结合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将符合标准的62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
目的:观察应用带锁髓内钉与LISS钢板治疗小腿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小腿中下段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对我院骨科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新鲜小腿中
背景:肢体延长技术是应用牵张成骨原理解决临床上肢体短缩畸形的有效手段,相关基础研究的发展使其技术日益成熟并在临床上有效广泛应用。牵张成骨过程常伴有并发症出现,如肌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腰椎后路可经皮微创置入的动态内固定系统,阐明其结构,原理及特点。并通过对该系统的动态内固定棒进行力学测试,对比坚强固定棒,探讨其在下腰椎疾病中的临
目的: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Pippa法)相比较传统入路(Winnie法)而言并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随机前瞻性研究对该两种方法在肩关节手术中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