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教育观主张彰显生命价值、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叶澜教授提出和实施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所包含的生命教育观正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理论家和一线教师对时代问题做出的应对。经过(1994—2009)十五年的研究,“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给我国的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为我国社会造就一代新人做出了典范。本文从生命教育与生命教育观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时代背景、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效,加深了对“新基础教育”的生命教育观以及叶澜教育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并由此给我国当代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指导与启示。本文的引言部分概括了选题缘由、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的意义、方法和思路。选题缘由一方面是本人对当代基础教育中忽视生命的问题和叶澜的教育思想的思考,另一方面是“新基础教育”实验在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研究价值。本文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主要概括“新基础教育”、生命教育及叶澜的教育思想。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丰富的资料可供查阅,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较多、较早,但有关“新基础教育”和叶澜的教育思想研究在国外介绍较少。相关概念界定中界定了三个核心概念: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观和“新基础教育”。首先,本文界定的生命教育概念是用生命哲学来审视教育活动,用生命哲学的基本理论渗透或指导整个的教育活动。基于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得出生命教育观的内涵是有关生命教育的观点。最后,根据叶澜教授对“新基础教育”这个名词的定义本文确定它是指由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文章分析了“新基础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并且从生命内涵的理解、生命体验的构成和教育价值的生命指向三个方面理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观内涵。在引言部分本文还介绍了本研究所采用的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及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第一章重点分析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它的研究历程。谈时代背景时,文章讲述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环境污染对人的生存造成危害这一事实之后得出当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教育转向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原因;随后文章还对我国当代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忽视生命的现象做了反思。本章的另一个问题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本文重点介绍了“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三个阶段不同的研究目标和策略。第二章从“新基础教育”的具体实践层面来挖掘、证实它的生命教育观。文章依据它的表现和展开实践活动的先后顺序把“新基础教育”的生命教育观体现层面分为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转型三个方面,并且每个表现层面都是围绕生命教育观来写。第三章通过比较“新基础教育”实验前后教育情境中人的变化、班级的变化和学校的变化来进一步展示它的生命教育观取得的成效。本章主要采用举例对比的方法来突出“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成效和影响。文章的结语部分首先总结了“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生命教育观:对生命内涵的理解、对教育价值的生命追问、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然后从它的生命教育观理解它的实践活动给我国当代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即: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人的变革;时代精神影响人的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实践的进程;生命教育观需要生命教育实践来检验。最后,文章分析了当前在我国实施生命教育存在的两对矛盾即: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与生命教育实施措施的一元性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改革中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统一性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提醒我们应该运用正确的生命教育观去指导生命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