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金约束型经济,融资便成为企业考虑的头等大事,因而融资问题也就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的必须首先解决的现实问题。西方融资理论和实践一般认为,企业融资的顺序为内部融资优于外部融资,外部融资中债权融资优于股权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在很久以前就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制度性差异的过程。股权分置问题直接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股市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市场效率的提高。在股权分置的制度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股改后,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治理环境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由于对价补偿,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会有一定程度的稀释;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真正实现了同股同权同价;市值考核标准将被引入上市公司经理人的考核目标体系等等。上述变化必然会对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那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是否就不存在了呢?据此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重外源融资轻内源融资,重股权融资轻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精华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围绕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弊端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有所帮助。与此同时,本文还在第四章从成本,风险,公司治理和效率几个方面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希望能为上市公司在融资决策时,在节约成本,规避风险,完善治理和提高效率几方面提供参考,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