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经济实力的增强离不开制造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它已经成为国家各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德勤有限公司发布的《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今天及未来五年内均位居榜首。作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与综合实力的判定标准,制造业凭借其强大的生产能力跻身“全球制造业中心”,成为了带动我国经济腾飞的引擎。但是如今,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研发创新投入不足将其直接禁锢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更为严峻的是,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全球原料价格上涨与国内融资环境的恶化,我国制造业低成本生产优势已不复存在,支撑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快速转换。虽然,凭借规模效应被冠以“全球制造中心”的名号,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实际、顺应潮流,提升技术引进意识、提高自主研发水平,使我国制造业尽早实现健康、绿色的持续性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市场竞争理论下分析微观个体企业研发行为的研究中,熊彼特、阿罗、曼斯菲尔德等经济学家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最初以“垄断”、“竞争”为中心到后来折中的“倒U型”理论,尽管他们各持己见,在结论上尚未达到统一,但是关于“竞争与研发”问题领域的研究一直在走向成熟。我国制造业行业涉及面广,各个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性大,每个行业具体特点与成长阶段的不同都会导致有利于研发的不同市场竞争度。基于此,在理论上,本文首先对制造业市场竞争与研发投入现状进行概述,发现我国制造业市场竞争两极化趋势明显;在研发投入逐年提高的情况下,还广泛存在着研发强度不足、研发资源在各行业内分配不均、研发投入内部与区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进一步分析二者关系,本文引入生命周期理论,从行业成长角度对“竞争与研发”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归纳市场竞争对研发的作用机制。在实证分析中,本文依据增长率的不同对制造业28个行业分类;以技术进步作为指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对研发投入进行测量;鉴于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本文还引入了制度性因素变量——行政性壁垒来使模型贴近我国国情;最后,本文通过构建非线性的二次模型,选取我国制造业2005年至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竞争对研发产生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显示,行业位于初创与成长阶段,以垄断为主的竞争结构不利于研发投入的增加。而成熟期行业恰好相反,维持行业一定的垄断程度促进了研发投入的增加。本文的研究比较适合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有助于各行业研发投入与技术进步水平整体的提高。当前,我国政府应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采用不同的鼓励与支持政策,进一步推动与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结构。首先,合理化制造业竞争结构,增强企业研发动力。在行业初创与成长阶段,政府应该加大对行业研发的帮扶力度,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而在成熟阶段,国家需要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来维持适度的垄断集中度。其次,调整和优化研发投入结构。鼓励研发资金与人力成本向弱势行业、地区倾斜,平衡区域研发结构平衡。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限制政府行政性干预。限制某些行业国有企业过于集中,改变行业内僵化的竞争模式。降低行政性进入壁垒,鼓励支持具有研发潜力企业进入,引入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