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操其人,从自身性格、政治地位、文学成就等方面看,均有话可说、有论可辩,故成为后世诸人笔下重点谈论的人物之一。明清两代,诗学飞速发展,文人思想相互碰撞,对曹操诗的接受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就立足于明清时期,以曹操诗为对象,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分四章分别考察明清时期对曹操诗的整体接受情况。于绪论中归纳各朝文献,整理魏至明清时对曹操诗的接受研究脉络。魏至明清对曹操诗的接受主要集中在评说艺术风格、辨析诗品与人品、考证渊源、总结地位及影响、创作同题乐府诗、整理诗文集、三曹优劣论等七个方面,并构成现代学界曹操诗接受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章为明清曹操诗接受背景及方式,主要从曹操形象的历史演变、明清诗学接受背景、曹操诗接受方式等三个方面考察明清时期对曹操诗接受的基本情况。同前代相比,明清俗文学不断发展,使曹操形象跳脱史书外,曹操之‘恶’被无限放大,成为较为独立的文学形象,并影响着文人对曹操诗的相关接受态度。在诗学背景上,复古思想的不断传承与以诗话为代表的诗论的复兴和集大成,使曹操诗在明清存在被仔细研究的土壤。曹操诗的接受方式基本上以诗歌集辑录、诗选本的选录评议、诗话诗论的涉及、同题诗创作等为主。第二章从诗选的角度,审视明清时曹操诗于经典诗选本中的选录情况和地位价值。在明清曹操诗的相关诗选本中,以明《古今诗删》《古诗归》《古诗镜》《古诗解》,清《乐府广序》《采菽堂古诗选》《古诗评选》《古诗源》等为代表,对曹操诗的选录情况比较突出。曹操诗作为明清诗选本中的常驻客,同样兼具由诗选本带来的阐释与传播双重价值。第三章从渊源论、风格论、诗品与人品论、地位论等方面总结明清诗论中对曹操诗的关切点,并关注诗论中对曹操诗的接受倾向。细化而言,曹操诗源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汉乐府、和汉赋等。古直悲凉和以“气”入诗是操诗风格的主要特征,明清曹操诗风格的相关论说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结合时代风潮,更凸显对其诗“气”的独特审视,显示出明清诗论家不同的审美追求。诗论中对曹操诗品与人品关系的讨论分人奸诗奸和奸雄情真两派观点。明清诗论家认为曹操是古体诗的承继与发展者,是诗与人的启蒙家,同时对曹操诗地位的评价常存在于三曹地位评价体系中。第四章从名家对曹操同题诗的创作角度,考察明清时名家在实际诗歌创作上对曹操诗的接受。名家创作的同题诗分为三类:直言仿作诗、疑似仿作诗、同题创新诗。受时代因素和诗学思潮影响,明清曹操同题诗创作呈现集中性和持续性的特征。在具体的同题诗创作实践中,明清名家所创之诗与曹操诗相比,既有继承关系,又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诗学理想,显示出新的创作之境。同时其缺陷亦难以忽视,过于追求对曹操原诗的模仿,使诗作成为原诗附和语,实际价值不大。结语总结,明清两代对曹操诗的接受呈现集大成之势,各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皆非前代可比,是古代曹操诗歌接受的高峰期。附录部分辑录了明清刘基、高启、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陈子龙、王夫之、王士禛、沈德潜等名家对曹操的同题诗作,依时代和生卒年整理。论文的核心是从明清曹操诗接受背景、操诗在选本中的择录情况和价值、诗论家对操诗风格和地位的探讨、创作同题诗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明清时期对曹操诗接受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明清名家对曹操同题诗的创作,是研究曹操诗在明清两代接受的突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