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是中国证券市场波动剧烈的一年,这一年市场经历了由“疯牛”向“疯熊”的巨变。数次的“股灾”把卖空交易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学术界对卖空机制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那么卖空机制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到底是正向还是负向?新的卖空机制的引入能否起到积极的效果?“股灾”后限制卖空交易是否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又或是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不同市场环境下,卖空机制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是否会有所不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探讨。本文从相关的文献梳理开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主要的卖空交易模式,分析了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卖空交易对标的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机理。本文研究时间从2009年3月至2016年6月,在研究时间内,市场经历了数次的牛熊转化。在样本选取上选择了历次融资融券扩容的总计228只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融资融券交易最初推出时的90只大盘蓝筹股为对比组,实验组和对比组都有部分样本加入了新的卖空机制——股指期货。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及事件分析法和分组研究等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融资融券交易的推出显著改善了中小板和创业板标的的定价效率。(2)中小板和创业板融资融券标的在加入股指期货交易机制后定价效率再次提升。(3)大盘蓝筹股在加入卖空机制后定价效率没有显著变化。(4)卖空受限后标的样本的定价效率显著降低了。(5)不同市场状态下卖空机制对股票定价效率影响不同。通过以上结论本文提出:(1)无论是融资融券交易还是股指期货交易,它们的推出和健全都有利于股票定价效率的提升,应当继续健全卖空交易机制、减少卖空约束;(2)卖空机制改善和创新应当有所侧重,应当把重点放在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上。(3)针对不同市场状态下卖空机制对股票定价效率的不同影响,应当对卖空交易实行“有保有压”、“相机抉择”的积极政策。(4)加强投资者教育和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