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MIMO系统合作接力机制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i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系统容量。但随着移动终端的小型化,在其上部署多天线越来越困难,为此人们提出了虚拟MIMO技术,将单天线移动终端通过协作来模拟虚拟多天线阵列(VAA),并进行多跳的中继传输。本文主要研究虚拟MIMO系统中的合作接力机制,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模式的合作接力机制。该机制下,合作接力通信被划分为VAA区内合作通信以及VAA区间接力通信两个部分,并分别采用不同的模式实现。其中,第一阶段,源终端向合作终端的信息传输为VAA区内通信;第二阶段,源终端及其合作终端向目的终端的信息传输为VAA区间通信过程。相对传统单模单一技术的合作接力机制,本机制下合作接力的区内通信与区间通信可同时进行,且VAA区内组网、VAA区间路由及传输可独立设计以降低了协议的复杂度和系统延时。同时,根据VAA区内通信与区间通信各自不同的特点,论文从目前短距离通信技术标准WPAN/WLAN中分别选出不同的技术用来进行区内/区间通信,即给出了基于WPAN/WLAN的合作接力机制。接着,针对VAA区内通信,借鉴传感器网络中的聚簇算法,提出了一种适合于VAA小区组网的RDLN组网算法,并分别基于网络生存性与系统容量对组网算法性能评价与仿真;同时提出了端到端容量受限系数的概念,研究了能量等级数、网络规模、组网半径、最大允许聚簇数、簇头与簇头间的距离限制等参数对容量受限系数的影响。然后,针对VAA区间通信,给出了具体的区间接力机制。对于区间传输的编码方案,分析了重复编码、STBC随机编码与STBC编码的性能并进行了仿真对比。在本文的合作接力机制下,提出了一种分布式STBC编码的具体实现方法;分析了多跳传输时的延时性能,并与传统的单模组网、以及不采用合作接力的直接传输模式的延时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最后,研究了终端选择、功率分配等其他提高合作接力机制的技术,探讨了将其应用到本文中的合作接力机制的方法;并对全文进行概括性地总结。
其他文献
多径传播是移动无线信道的主要特征,其引起的信号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是影响信号质量的主要因素。分集技术作为一种常用抗衰落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分集信号的产生原理可分
对比纳米级的可见光,毫米波几乎不受恶劣天气环境的影响,可以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对比厘米级、米级、甚至以上的微波波段,毫米波的波长较短,所以成像分辨率较微波成像的分辨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是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帮助地质学家认识构造变形过程、研究构造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鉴于光学三维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测量速度较快、精度较高
随着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激光红外夜视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无线通信的远程夜视监控系统在变电站、森林防火、油田、煤矿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论文结合胜利油田河口采油
随着第三代短波通信标准的建立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短波通信逐渐成为无线电通信的重要技术手段。短波非法信号传播的监测与信源查找定位是无线电监测的重要
2009年1月7日,3G牌照发放。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中国联通获得WCDMA牌照,中国电信获得CDMA 2000牌照,三大电信运营商间的3G商用大战拉开了帷幕。TD-SCDMA作为我国第一个
无线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无中心节点、多跳、自组织、能量受限的网络,网络的自身特点使得其路由选择比传统的集中式网络面临更多更严峻的挑战(如负载均衡、安全等)。随着Ad Hoc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逐步成熟,视频监控系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在社会上一些重要金融机构如银行的金库和一些存放机
随着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和HSU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的逐步成熟,新应用业务的不断发展,移动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于是WCDMA又开始新的演进——
电力电缆在运行中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故障,威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因此迅速、准确地探测出电缆故障及其发生的位置,对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故障修复费用及停电损失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