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我国陆上东部油区勘探开发程度渐高,油气勘探已进入复杂油气储层领域,已投入开发的大型老油田也多已进入高含水期;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复杂地表区油气藏已逐渐成为未来主要勘探目标。新的勘探开发形势对传统的地球物理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陆上复杂油气储层包括薄互层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以及各类特殊岩性体储集层。复杂储层油气藏是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薄互层砂岩储层的特点是分布面积大、丰度低、渗透率差。这类油气藏主要有松辽盆地长垣两侧和松南地区岩性油藏、鄂尔多斯中生界岩性油藏和上古生界岩性气藏、川西北浅层岩性气藏等,需要采用高新技术,识别主砂带、裂缝发育区,查明岩性圈闭。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以及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这类油气藏的特点是储集空间为碳酸盐岩缝洞和孔隙,非均质性强。勘探的关键是确定碳酸盐岩溶洞型储层内幕及风化壳孔、洞、缝系统的空间展布。复杂储层预测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频谱分析技术在理论上主要是依据薄层反射的调谐原理。根据该原理,对于厚度小于四分之一波长的薄层而言,在时间域,随着薄层厚度的增加,地震反射振幅逐渐增加。当薄层厚度增加至四分之一波长的调谐厚度时,反射振幅达到最大值,随着薄层厚度的增加反射振幅逐渐减小。时间域的最大反射振幅值,对应着频率域的最大振幅能量值。由薄层调谐引起的振幅谱的干涉特征取决于薄层的声学特征及其厚度。频谱分析技术是一项基于频率的储层解释技术,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地震解释方法。通过离散傅里叶变换或复小波变换将地震数据由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转换后计算得到振幅谱,解释人员不但能从剖面上,而且能从平面上看到薄层干涉特征。这种特殊的处理技术,我们定义为三维地震资料的频谱分析处理技术。2006年下半年发表的文章中仍然大多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方法进行频谱分析,但是,若原始地震记录主频太低,识别地层的时间厚度是一个等效厚度,即多个薄层的总体效应。并且,只能定位准确到时窗时间位置,而无法确定时窗中任一时间的时间位置。作者提出了复小波频谱分析方法,经过该方法得到的3D地震分频数据体,可进行全3D解释(包括水平切片的解释)。可以识别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并检测小的不连续体。该方法即具备离散频率能量体(频谱分解技术)特点,又有时间定位准确(而传统频谱分解技术只能做到小时窗时间定位准确)。复小波变换可以突出小波变换的局部化特性,避免窗口傅里叶变换过程中面临的窗函数选择,窗口大小选择的繁复问题,且复小波变换克服了窗口傅里叶由于窗口滑动造成的计算量过大的问题。结果表明复小波变换频谱分析技术相对窗口傅里叶变换有更高的分辨率,对有利储层的频谱特征有更好的反映。本文首先分析了希尔伯特变换求取地震剖面瞬时特征的方法,进而介绍了用窗口傅里叶变换及复小波变换方法进行频谱分析的原理及算法实现,着重对比窗口傅里叶变换及复小波变换的频谱分析技术。(1)介绍了复地震道分析法,希尔伯特变换的原理以及用希尔伯特变换进行复地震道分析,计算地震剖面瞬时特征。(2)介绍了傅里叶变换,窗口傅里叶变换的原理,及基于窗口傅里叶变换方法的三维地震数据地震频谱分析技术,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算法及实现过程,分析计算结果,寻找改进方法。(3)介绍了小波变换、复小波变换的原理,给出复小波的阐述定义,介绍了基于复小波变换方法的三维地震数据地震频谱分析技术,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算法及实现过程,分析对比该方法与傅里叶变换频谱分析的区别。在分析傅里叶变换频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实现算法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该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因为估算的地震振幅谱的重要特征是所选时窗函数的长度。如果所选时窗过短,振幅谱会与变换窗函数褶积,使其失去频率的局部化特征。另一方面,过短的时窗会使子波的旁瓣呈现为单一反射的假象。增加时窗长度,会改善频率的分辨率,但是,如果所选时窗过长,时窗内的多个反射会使振幅谱以槽痕为特征,很难分清单个反射的振幅谱特征。以傅里叶变换相关算法的时窗问题,会使振幅谱的估算产生偏差。由于在实际运用中,难以选择时窗的长度,而且无法定量分析时窗长度产生的偏差,以小波变换为基础的频谱分析技术成为了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的重要工具,在很多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采用复小波分析方法进行对地震信号频谱分析,选择morlet复小波,对地震信号进行复小波变换,并将尺度域转换到频率域,获得不同频率的频谱特征水平切片。并用理论模型说明了复小波频谱分析精度明显高于傅里叶变换的频谱分析,最后对新疆某油田及江汉盆地谢凤桥地区的三维地震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复小波频谱分析能细致地反映储层的分布、位置及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