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航空结构件壁薄、材料去除率高,在加工完成后工件内部残余应力再平衡导致工件发生严重的变形。目前的方法是基于残余应力预测或测量对加工过程建模仿真从而预测加工变形,进而离线优化加工工艺以控制加工变形。由于残余应力的准确测量一直是一个难题,并且加工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现有方法难以实现加工变形精确控制。针对航空结构件加工变形预测与控制难题,本文对基于变形力监测数据的加工变形预测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空结构件壁薄、材料去除率高,在加工完成后工件内部残余应力再平衡导致工件发生严重的变形。目前的方法是基于残余应力预测或测量对加工过程建模仿真从而预测加工变形,进而离线优化加工工艺以控制加工变形。由于残余应力的准确测量一直是一个难题,并且加工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现有方法难以实现加工变形精确控制。针对航空结构件加工变形预测与控制难题,本文对基于变形力监测数据的加工变形预测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工件内部残余应力准确测量难题,研究了变形力监测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残余应力引起加工变形的机理,进而采用变形力等效工件内部不平衡应力的思路,将残余应力测量难题转换为变形力监测问题,进而设计了集成力传感器的变形力监测装置,实现了变形力的监测。(2)针对加工变形预测难题,提出了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加工变形预测方法。研究了稀疏装夹点下变形力监测数据与加工变形的关系,融合变形力-加工变形先验数据和变形力在线监测数据,基于高斯过程回归预测加工变形,并通过航空结构件加工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加工变形控制难题,研究了基于加工变形预测的加工位置动态调整方法。分析了加工位置对加工变形的影响机理,基于强化学习进行工件加工位置的动态调整,以达到最小化最终加工变形的目的,并在仿真环境中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4)基于上述研究,研发了基于变形力监测数据的加工变形预测和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实验应用验证。
其他文献
随着增材制造工艺日益成熟,点阵结构在零件轻量化中广泛运用,其具有轻质、高强度、吸能等性能优势,如何快速有效预测点阵填充结构力学性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点阵结构力学性能预测为主要内容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点阵结构力学性能分析问题。采用Delaunay四面体网格划分算法对三角面片模型网格划分,通过调控边界一致、体积约束、外接球半径与最短边之比三种约束参数,提高四面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大直径单桩基础因结构形式简单、承载力高及施工便易等优点,成为海上风机的常用基础形式。这类复杂海洋环境中的单桩基础除承受上部结构及自重带来的竖向载荷外,还承受由波流、风等引起的水平向荷载,一方面使其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另一方面波流的扰动和冲刷等作用将影响基础的承载特性。而传统的桩基工程设计方法对于这些因素的考虑仍具较大的局限性。为此,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通过采用理
传统夹芯板在使用过程经常会遇到蜂窝麻面、混凝土开裂等问题,而裂缝的产生对结构的耐久性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本文结合UHPC超高抗拉压强度以及优良自愈性,将UHPC合理运用到夹芯板中,以此解决传统夹芯板易开裂,耐久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带钢短柱的UHPC夹芯板结构,这是一种利用不锈钢短柱代替空心板腹板的新型结构,不锈钢短柱的作用是作为剪力连接件连接UHPC夹芯板中上下层面板,同时对不锈钢进行凿孔,将顶底
近年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使海上风机、海洋平台、跨海大桥等工程不断建设与投入使用,桩基础因其承载力高、变形较小及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这些海上工程。但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桩基础往往承受风、波、流及外物撞击等产生的水平偏心动力荷载,其分解后即表现为水平动力和扭转振动的联合作用,对桩基础的承载变形特性影响较大。为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针对水平动力-扭转振动联合受荷单桩的内力位移进行了理论分
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减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能源被部分用于代替石油产品。甘油是大豆油或动物脂肪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副产品,约占生物柴油产量的10 wt.%,随着生物柴油行业的快速发展,甘油大量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因此,将过剩甘油通过催化工艺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甘油氢解可以得到多种醇类化学品,其中1,3-丙二醇(1,3-PDO)具有重
目前我国土壤环境问题形势严重,特别是含铅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广泛使用所造成的土壤污染,植物修复以其环境友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视为治理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有效技术手段。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能突出且刈割,对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有巨大潜力。本研究选取高羊茅为实验材料,设置4个浓度梯度的含铅溶液进行水培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铅胁迫下高羊茅生理的响应特征,光
非连续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PRTMCs)由于其低密度、高比强度、高温耐久性和耐腐蚀性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关键部件的应用或者潜在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通过原位反应制备的钛基复合材料铸态塑性差,变形抗力大,限制了其发展。通过热加工技术可以调控组织形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要求。本文对铸态TiB_w/Ti复合材料进行多向锻造来细化晶粒。并研究了锻后细晶钛基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阐释了不同条件
新型的共轭聚合物基光催化剂—聚吡咯(PPy),由于其具有低成本、良好的环境稳定性、高导电性和有趣的氧化还原特性等优点,受到光催化领域的广泛关注。但是单一的PPy还存在两个缺陷,其一是易团聚,比表面积小,活性位点少;其二是纯聚吡咯导电率较低,且带隙较窄,自身光生载流子易复合,限制了其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本文一方面通过制备多孔的基体,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反应活性位点,另一方面引入过渡性金属硫化物二
数字化测量技术集成于飞机装配是实现飞机全数字量、高精度、高效率装配过程的关键技术之一。数字化测量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飞机装配中,但鉴于装配环节多、协调性复杂等因素,两者之间的融合度较低,应用效果逊于预期。为此,本文以飞机装配过程中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展开飞机装配几何特征三维测量模型构建技术研究。全文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装配几何特征三维测量模型。分析了飞机装配过程中的关键测量特征,并将其向下分
镍镀层材料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功能材料,因其界面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优异成为目前众多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电极与镀液的接触界面普遍存在一种双电层电容效应,该效应的存在使镀件与镀层之间容易出现局部夹层,导致结合强度大幅降低。镍原子在铁基体表面的吸附所引起镀液-镀件体系电荷的变化,会影响电极的反应速度以及结晶效果。针对电镀中电极与镀液的接触界面研究缺乏从电子结构层面进行解释的工作现状,本文根据第一性原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