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街区建筑色彩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安徽苏埠老街和屯溪老街为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街区的建筑色彩就犹如城市的名片一般,如何利用建筑色彩去表达地域精神,提升色彩景观品质是传统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一个重要的议题。本研究以安徽苏埠老街与屯溪老街为例进行传统文化街区建筑色彩保护与更新研究。首先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屯溪老街与苏埠老街沿街建筑色彩信息集合,研究两条街道建筑立面不同部位的材料运用以及色彩的色相、明度与彩度,以此为支撑展开具体的色彩分析,从时间的维度上探讨屯溪老街与苏埠老街建筑色彩的更迭与发展机制。通过苏埠老街与屯溪老街建筑色彩特征研究,确立传统建筑变化拓展的色彩内容,厘清不同发展路径的街区建筑色彩的演变趋势。其次,对苏埠老街与屯溪老街6段街道的沿街立面进行色彩构成分析,运用Color Summarizer色彩计测软件对街道立面拼接图像进行色彩要素的提取,计算色彩多样性指数以及解析色彩的调和与对比、组织秩序类型。从多样性指数探讨沿街立面色彩的层次特征,从色彩调和与对比类型分析沿街立面的色彩搭配特征,同时从色彩的组织秩序类型来分析色彩的构图特征。接着探讨苏埠老街与屯溪老街的沿街建筑立面色彩构成与心理感知评价间的关系。对于沿街立面色彩的感知评价,运用问卷调查与量表统计的方法测算三组词对的感知。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视角出发,定量地揭示苏埠老街与屯溪老街当下沿街建筑立面色彩的品质,以及解析色彩构成对色彩感知评价的影响。最后,根据上述的研究,从提升色彩协调性、丰富性与传统性感知品质的视角提出传统文化街区的色彩保护与发展应用控制指南与应用基准,最后以苏埠老街西大街为例对建筑的一次轮廓与二次附加物进行色彩设计实践。关于苏埠老街与屯溪老街两个街区的建筑色彩的发展、色彩特征以及色彩视觉品质的研究,不仅为两条街区自身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也为安徽省传统文化街区的建筑色彩保育与革新活动提供了参考,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并且对探索其他地区传统文化街区建筑色彩的研究提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价值,需要我们去继承与保护,位于安徽淮南的寿县古城也不例外。寿县古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城区格局保护完好,具有较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然而,科学保护理念的缺乏、现代化建设、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为寿县古城原有特色风貌带来了冲击。寿县古城老旧的空间布局也决定了其开敞公共空间极少,居民日常活动空间不足,出现了城市历史遗产的公共空间化。寿县古城公共空间对于游
水是村落发展的重要资源,水环境对村落的空间形态和发展模式起着较大的影响。然而在当前传统村落的水环境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将城市中的水景规划理念照搬硬套进乡村之中,忽视传统水文化的重要性,破坏和代替原有的水环境的布局模式;且在对水景空间的营造中规划模式千篇一律,没有结合地域文化和村民生活习性。如何提升村民对滨水环境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滨水活动空间,是当下对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研究的
既往老旧住区的改造工作多关注于房屋的结构修补、配套设施的完备以及环境品质的提升等方面,对于住区应急防灾建设考虑不足,防灾应急改造只是按照防灾指标简单推进,导致老旧住区应对不确定风险能力不足。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在小区封闭管理期间,住区空间成为居民仅有的活动场所,但同时其空间环境脆弱、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暴露无遗。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亟需将韧性建设纳入老旧住区的改造体系中来,提升老旧住区
国内外老城区截流式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问题普遍存在,为了优先将污染物浓度含量较高的污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提升河流的水环境容量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改变传统截流带来的局限性。本文将对截流倍数选取方法进行创新型探讨。提出分质截流倍数,并结合MIKE11模型。首先设计研究区域的分质截流倍数,并从多个方面对比分析传统截流倍数与分质截流倍数的优劣。为老城区截流倍数的选择与设计提供新思路。该研究以阜阳
在传统的建造方式过程中存在质量低下、劳动力短缺、资源浪费、工期较长等问题,装配式建筑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的优势逐渐体现,在这种情形之下国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但更多的指向为如何高效施工,对于建筑设计与装配式建造方式的整合尚存欠缺,导致装配式建筑的空间、形态、材料等设计趋向单一,建筑师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缺少了创新性。随着近年来政策的推动,建筑的装配要求由零散化转向整体化,而模块化策略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
文化商业街区是依托于能够承载精神文化的历史建筑而进行开发的商旅文化旅游街区,其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扬能够起到极大的积极性作用。但是大多数文化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往往只是从物质环境的单一层面以及商业性的角度出发,没能在充分考虑物质环境与人的行为活动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对外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使得文化商业街区的活力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本研究选取黄山市屯溪区“黎阳in巷”广场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观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医院空间模式也面临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门诊候诊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提升医院门诊候诊空间品质,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在此,文献分析法、行为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访谈、空间句法等方法运用此研究中,定量定性分析医街模式门诊候诊空间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希望为门诊候诊优化提供一定策略。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框
医院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导致其内部人群通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近年来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医院空间环境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医院中自然景观对于医院人群具有积极的恢复作用。良好的医院康复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医院的对外形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促进病患康复、缓解医院人群的精神压力,提升医院综合满意度。研究首先选取了安徽省两家医疗规模相近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作为实证调研对象,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对商业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不断促进着商业建筑和商业模式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网上购物的占比不断加重,另一种消费方式——体验式消费悄然兴起,这意味着人们开始意识到消费不仅仅局限于购物的层面上,吃饭、看电影、做手工、插花、娱乐休闲等等开始逐渐取代购物成为消费的主要形式。这些变化使得商业功能趋于复杂,商业的载体逐渐演变成了商业综合体。同时随着公众的精神需求不断增多,商业综
给水管网中微生物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会倾向于附着在管壁表面形成生物膜以抵御不利环境的影响,直接威胁供水安全。其中微生物在管壁粗糙表面上的附着和聚集行为是微生物之间、微生物和粗糙表面间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但目前对于粗糙表面的微观物理条件如何影响这一复杂交互作用进而干预生物膜形成过程的认识尚不清晰。因此,本文以给水管网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静态和动态水流模拟实验装置,探究不同管材类型和粗糙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