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剧是西方的一种艺术形式,二十世纪初引进中国后,在对文明戏、问题剧、左翼戏剧的不断扬弃中,三十年代逐步走向了成熟。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扭转了话剧的艺术进程,无论是国统区、解放区还是沦陷区的话剧,此时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直以来,对抗战时期国统区和解放区的话剧研究的较多,而关于此期沦陷区话剧的研究尚处于薄弱状态。本文将分五章来分析和探讨异族统治下沦陷区的话剧,力图对丰富和深化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文学做出一些努力。第一章论述了日寇对沦陷区的文化侵略和对话剧的控制、利用。话剧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因此,通过分析沦陷区话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抗日战争对沦陷区话剧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沦陷区话剧作为精神动力对抗日战争所起的积极作用。第二章具体的阐述了中国沦陷区话剧的兴起情况。国土的沦丧、异族的统治,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话剧仍然在曲折中艰难地行进,并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话剧队伍的不断壮大,剧本创作质和量的飞跃,各地演出的积极活跃等等,这些都显示了沦陷区人民即使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也没有失去信心和勇气,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拼搏努力。第三章、第四章着重论述了沦陷区话剧的创作形态。人才严重流失的沦陷区,在创作方面却未受影响,仍然是十分的繁荣。而且各个沦陷区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它们的话剧创作呈现出不一样的追求:东北沦陷区以社会问题剧为主,华北则以结构剧、趣味剧为主,而华东又以文明戏和左翼戏剧为主。面对如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剧作,本文则取其共同点,将其分为创作剧和改编剧两大版块做了一些研究和论述。第五章主要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沦陷区话剧职业化、大众化、组织化的三个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