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话剧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abeishangdeni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剧是西方的一种艺术形式,二十世纪初引进中国后,在对文明戏、问题剧、左翼戏剧的不断扬弃中,三十年代逐步走向了成熟。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扭转了话剧的艺术进程,无论是国统区、解放区还是沦陷区的话剧,此时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直以来,对抗战时期国统区和解放区的话剧研究的较多,而关于此期沦陷区话剧的研究尚处于薄弱状态。本文将分五章来分析和探讨异族统治下沦陷区的话剧,力图对丰富和深化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文学做出一些努力。第一章论述了日寇对沦陷区的文化侵略和对话剧的控制、利用。话剧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因此,通过分析沦陷区话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抗日战争对沦陷区话剧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沦陷区话剧作为精神动力对抗日战争所起的积极作用。第二章具体的阐述了中国沦陷区话剧的兴起情况。国土的沦丧、异族的统治,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话剧仍然在曲折中艰难地行进,并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话剧队伍的不断壮大,剧本创作质和量的飞跃,各地演出的积极活跃等等,这些都显示了沦陷区人民即使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也没有失去信心和勇气,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拼搏努力。第三章、第四章着重论述了沦陷区话剧的创作形态。人才严重流失的沦陷区,在创作方面却未受影响,仍然是十分的繁荣。而且各个沦陷区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它们的话剧创作呈现出不一样的追求:东北沦陷区以社会问题剧为主,华北则以结构剧、趣味剧为主,而华东又以文明戏和左翼戏剧为主。面对如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剧作,本文则取其共同点,将其分为创作剧和改编剧两大版块做了一些研究和论述。第五章主要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沦陷区话剧职业化、大众化、组织化的三个主要特征。
其他文献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就斐然,贡献卓越。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经历了海南精神文明建设意识的树立、海南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思、海南精神文明建设的形成、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
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纷纷通过电视、网络、电台等多种途径,第一时间收听收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