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之中。文件一经发布,便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争议,俗称“京剧进课堂”之争鸣。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京剧进课堂”何以产生如此大的社会效应?这一项政策的可行性如何?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哪些成果以及存在哪些不足?本文以文献法和调查法为主,运用教育政策的视角对“京剧进课堂”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全文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缘起、文献综述、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全面梳理了“京剧进课堂”两年来所产生的各类社会争议,并详细分析了不同利益群体对于它的解读;第三章描述与分析了教育部“京剧进课堂”的相关调查数据,总结了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第四章对北京市“京剧进课堂”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第五章结论与讨论。本文通过对“京剧进课堂”这一项政策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的描述与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以求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