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种社会形态交替的时期,其语言属于上古汉语。《战国策》是目前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内容丰富,有大量体现该时期时代特色的语言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语言词汇面貌。我们从核心词入手对《战国策》展开研究,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战国策》词汇的概貌,观察上古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探索不同语言之间词义发展的共同规律。我们使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相结合、语义场理论、类型学和比较词义法、统计分析、计算机辅助等研究方法对《战国策》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对同一核心概念下的语义成员进行描写,对其发展演变作出解释,同时结合类型学理论,将汉语放进世界语言的范围内来考察,找出不同语言里同一概念所表达的语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这项研究可以丰富上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为专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全文由三部分组成,分为五章。第一部分为绪论,即第一章,分别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战国策》研究概况、核心词研究概况、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第二部分即第二至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对选自斯瓦德什(M.Swadesh)的《二百词表》的后100词的12个名词进行研究。我们将这12个名词分为亲属词、动物词、身体词三大类,这12个核心词就是12个核心概念。第三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战国策》中的核心词研究,研究表明《战国策》中语义场的结构基本体现了上古汉语语义分割较细的特点,其语言体现了上古汉语的基本特点,以单音词为主,同时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最后对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作了说明。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1)首次从核心词的角度对《战国策》的语言材料作全面乃至穷尽性的调查,并对其语义场进行系统的整理,对重要词目在汉语中的历时演变做细致的探讨,并辅以各种类型的统计数字说明语言事实和发展趋势。(2)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本文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类型学与比较词义相结合、语义场理论,诸多方法综合运用,打破以往较为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比较法贯穿全文始终。(3)首次将类型学的理论引进专书研究,把核心词条目置于世界语言这个大背景中,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找出不同语言里同一概念所表达的语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探索其背后人类认知的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