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芦苇为研究材料,沙培至8叶期成株。胁迫处理采用两种广泛使用的不同种类典型除草剂:阿特拉津和乙草胺。阿特拉津胁迫液浓度分别为:380 mg·L-1、38 mg·L-1、3.8 mg·L-1、0.38 mg·L-1、0.038 mg·L-1。乙草胺胁迫液浓度分别为:900 mg·L-1、90 mg·L-1、9 mg·L-1、0.9 mg·L-1、0.09 mg·L-1。处理一周后收获,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实验结果表明:
(1)以380 mg·L-1阿特拉津、900 mg·L-1乙草胺浓度胁迫一周后,出现死株。阿特拉津组从3.8 mg·L-1浓度组开始有明显药害。乙草胺组从0.9 mg·L-1浓度组开始有明显药害。
(2)对芦苇体内可溶性蛋白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胁迫一周后,3.8 mg·L-1及以上浓度组在叶蛋白含量、0.38 mg·L-1及以上浓度组根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乙草胺胁迫一周后,90 mg·L-1及以上浓度组叶蛋白含量、9 mg·L-1及以上浓度组根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很可能药剂浓度已对其功能产生不可逆损伤。
(3)对芦苇三种保护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在阿特拉津和乙草胺胁迫一周后,随着浓度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整体均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阿特拉津组,叶和根SOD超补偿峰值出现在3.8mg·L-1和38 mg·L-1浓度组,POD超补偿峰值均出现在38 mg·L-1浓度组;乙草胺组,叶SOD超补偿峰值出现在9mg·L-1浓度组,根未出现明显超补偿峰值。CAT活性叶高于根,叶超补偿峰值分别出现在阿特拉津的0.038 mg·L-1浓度组和乙草胺组的0.09 mg·L-1浓度组。
(4)对芦苇叶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和乙草胺胁迫下丙二醛含量随浓度梯度升高趋势相似,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峰值分别出现在0.38 mg·L-1、9 mg·L-1浓度组,说明此浓度下胁迫一周后膜脂过氧化达到较高水平。
(5)对芦苇叶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胁迫一周后,脯氨酸含量随着胁迫浓度增高呈升高趋势。说明其在芦苇叶片响应过程中不断积累,是对这两种除草剂胁迫抗逆机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