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2铝合金电磁成形动态力学行为及断裂预测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能源汽车受到电池和自身重量的限制,续航里程往往不理想,而汽车轻量化是解决目前新能源车续航里程矛盾的关键手段,因此,汽车工业对汽车轻量化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铝合金拥有着高强度、低密度和抗腐蚀性能好的特点,是汽车行业一类重要的轻量化材料。然而,铝合金的室温成形塑性较低,采用传统冲压工艺进行成形时,铝合金容易出现断裂、局部颈缩等缺陷。研究表明,在高速率加载条件下,铝合金具有极佳的塑性,因此高速率成形工艺成为一种解决铝合金塑性缺陷的方法。高速率成形工艺开发设计对仿真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应变率下的本构和失效模型。目前对铝合金在高速下断裂失效预测的研究尚有不足,获得材料高应变率下的断裂参数的实验手段仍有欠缺。因此,通过更完备的实验有效获取高速率加载条件下铝合金板料变形历史以及断裂参数,从而获得准确的材料高应变率本构和断裂模型,建立高应变率成形工艺失效预测判定模型,对于高速率成形工艺的推广和实现汽车轻量化有重大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适用于AA5052-O铝合金高速成形的本构模型和仿真模型。首先在准静态和中应变率下,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得到了在大应变范围下拉伸实验试样的真实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建立了Cowper-Symonds应变率修正本构方程。然后,基于电磁成形原理,提出了测试试样的电磁胀形-拉伸变形转化方法,分析了方法的应变率稳定性以及力的测量原理,获得了材料在磁脉冲加载情况下的高应变率本构关系。结果表明,提出的新型电磁拉伸方法能获得理想的拉伸过程,建立的本构模型适用于电磁成形。最后,利用三维高速DIC,研究了磁脉冲平板线圈自由胀形的过程中材料的动态变形规律,建立了磁脉冲平板线圈自由胀形的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模型仿真结果与DIC测试结果吻合良好,模型在电磁场及材料本构相关的结构场的耦合场中准确度足以达到后续的研究要求。(2)研究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和应变率下的损伤断裂过程及其实验测试方法。首先,利用DIC方法,通过准静态标准和缺口试样单拉实验,以及传统Nakazima实验,获得了准静态下的材料的变形历史和断裂应变。随后通过应变率范围在1~100 s-1的缺口试样高速拉伸试验,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和应变率下,材料的断裂失效应变、应变集中以及损伤起始规律。结果表明,铝合金的断裂失效应变随着应变率的上升而显著上升,高应变率下的惯性效应能显著减缓材料软化导致的应变集中,但应变率对损伤起始点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基于新型电磁拉伸方法,提出了电磁双轴拉伸方法,设计了适用于高应变率双拉的十字形试样,获得了双拉应力状态下材料的高应变率断裂失效应变和变形历史。结果表明,电磁双向拉伸方法突破性地解决了高应变率双拉状态下材料断裂参数的测试难题,设计的高应变率十字形试样解决了应力波反射导致的臂断、缝断和过渡区失效的问题,变形历史可以判断材料的损伤失效过程。(3)揭示高应变率下不同应力状态和应变率下的损伤机理,建立高应变率韧性损伤模型。开展了断口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和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研究了不同应变率和应力状态下材料断裂的微观组织变化和断裂模式。结果显示,高应变率断裂试样断口附近的组织,亚晶界吸收了大量位错使得晶粒更加细化,冲击作用抑制了变形过程中组织择优取向的产生,塑性较好的退火态立方织构组织得以部分保留,而准静态下断裂的试样断口附近组织,则全部转化为塑性较差的铜织构、黄铜织构和S织构。高应变率断裂试样与准静态断裂试样的断口相比,高应变率试样断口韧窝更多,惯性效应使得孔洞更少地聚集为大空穴。依据获得的断裂实验数据,首先建立了准静态条件下AA5052板材的断裂模型。随后,探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材料断裂应变的应变率敏感特性,分别建立了应力状态相关的和无关的应变率修正断裂模型,结合Gissmo损伤演化模型,破裂起始模型,建立了完整的韧性损伤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断裂应变的应变率敏感效应具有明显的应力状态相关性,在平面应变状态下具有最高的应变率效应系数,而材料的破坏起始应变在研究的应力状态范围内不具备明显的应力状态相关性。(4)验证了建立的损伤预测模型的有效和必要性,开展了损伤预测的应用研究。设计了不同能量下的电磁圆自由胀形试验,研究了不同放电能量下板材的最终失效模式,并与加载了所建立的损伤预测模型的仿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相比于应力状态无关的高应变率修正,加载了应力状态相关的高应变率修正断裂模型能更准确预测板料的失效模式。提出了可视化的高速成形三维断裂极限图,以及判断材料变形潜力的断裂裕度概念。利用建立的断裂模型,分析了惯性效应对高应变率形变应变集中效应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高速成形三维断裂极限图和断裂裕度图能有效帮助工艺开发者直观的判断材料的断裂失效和变形潜力。高应变率下惯性效应大小受到试样形状的影响,而惯性效应对材料的应变集中有显著的影响,证明传统以颈缩判定失效的FLC模型难以直接应用在高速成形失效预测中。
其他文献
变刚度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特性和灵活的可设计性在复合材料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传统处理变刚度复合材料优化设计问题的方法是元启发式优化算法(Meta-Heuristic Algorithms),而这类算法往往需要对优化设计问题进行成千上万次迭代计算才能得到较为可靠的优化结果,使得优化过程的效率无法满足实际问题的应用需求。目前,为了求解这类耗时优化问题,应用最为广泛的优化算法是基于代理模型的高效全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体积稳定性良好的新型水泥基多相复合材料。由于RPC特殊的材料性能,型钢RPC柱表现出与普通型钢混凝土柱不同的受压性能。型钢RPC柱作为一种新型的组合结构构件,其受压性能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在超高层建筑设计及钢结构加固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型钢混凝土柱的研究很多,而型钢RP
分形几何是一个崭新的数学分支,它由Mandelbrot在1975年建立.目前,分形几何与众多数学分支有交叉,比如分形上的Fourier分析,分形上的小波分析,分形上的Brownian运动,分形上的复分析等.分形上Fourier分析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分形测度的平方可积空间是否存在指数函数正交基,即分形测度的谱性问题.1998年,Jorgensen和Pederson发现了第一个奇异非原子谱测度.这一惊人
由于复杂的地质和岩土条件、有限且费用不菲的场地调查和不充足的数据信息等,隧道工程中存在不可忽视的不确定性。确定性的安全系数方法可以简单地处理这些不确定性问题,但不足以描述围岩和支护结构构成的支护体系的实际可靠性。可靠度理论能够更加合理清晰地处理不确定性问题,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有效补充,在隧道工程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基于可靠度的设计计算和安全系数,从支护结构加固围岩以提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也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具有能量密度高、快速且精准调节能力的电池储能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供电,保证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发展方向。目前已开发的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中,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有机电解液,从而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比容量。钠超离子导体(Na-superioni
藏式建筑是藏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建筑选址、型制、装饰、材料与构造都有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建筑装饰作为藏式建筑形态重要的视觉要素,具有装饰性、标识性和功效性,成为藏式建筑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川西藏式建筑形成和发展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特殊地理环境,处于汉藏两种文化之间,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装饰文化,并逐渐演变形成了藏式传统建筑装饰体系。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发
学位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UHPC)是一种新型混凝土,主要由水泥、掺合料、纤维、细砂、水等组成,具有超高的力学性能和优异的耐久性能。在宏观层次上,超高性能混凝土可以被视为各向同性材料,也可被称为均一化材料。在介观层次上,超高性能混凝土常常被视为由四项物质组成,即:骨料、纤维、基体和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
生物成像是了解生物体组织结构,阐明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目前主要的成像技术包括:荧光成像(FI)、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ECT)、光热成像(PTI)、拉曼成像(RI)、超声成像(USI)及光声成像(PAI)等。这些成像技术各有特点,其中荧光成像由于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灵敏度和时空分辨率高以及可实现非侵入性成像而受到关注。然而,目前
有机半导体发光器件又被称作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它是通过载流子注入和复合而发光。1987年,美国Kodak公司的Tang和Van Slyke通过热蒸镀方式制备了类似三明治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开创了OLED的新时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OLED器件制备技术已越发成熟,器件的性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OLED因为其发光效率高、响应时间短、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