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在中原与西方文化交流中处于重要的枢纽位置。自古以来,作为古代绿洲丝绸之路南道之重镇的和田,在来自各方的多种文化之影响下,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包括几种地方性木卡姆在内的民间音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所处位置偏僻、语言等因素,和田维吾尔民间音乐至今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甚至其中的几种民间木卡姆形式也都被看做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地方版。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及初步分析,情况远远不像现有的说法那样简单。本文以和田的历史沿革、地理生态环境、该地区维吾尔人的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民俗活动、民间音乐资源等为研究背景,对仍在和田民间鲜活保存的“克里阳麦西热甫木卡姆”与“墨玉木卡姆乃额曼”这些音乐事象进行分析及相关比较,探寻其独特性和地方性,寻找与其相关文化要素之间的关联。本文由绪论、正文五章、结语和附录组成。其中,第一章以相关背景为基础初步探讨了和田维吾尔木卡姆的形成及发展脉络;第二章从不同地区木卡姆音乐所具有的共性及差异出发,结合“克里阳麦西热甫木卡姆”和“墨玉木卡姆乃额曼”的体裁、结构、节拍节奏模式等探讨了“和田维吾尔木卡姆”这一概念;第三章分别对以上两种和田民间木卡姆的唱词格律、内容、词曲关系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从结构、调式音阶、节拍节奏及旋律发展手法四个方面对和田维吾尔木卡姆进行了音乐形态学层面分析;第五章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参照对和田木卡姆与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克里阳麦西热甫木卡姆”和“墨玉木卡姆乃额曼”的地方性特征;结语部分在五章正文及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对此课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做出了相应的结论。总之,对和田各地客观存在的维吾尔民间木卡姆进行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综合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木卡姆学的建设、拓展对维吾尔木卡姆的认识,有利于地方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笔者希望,此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后人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便利和基础。由于主客观条件之因素,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望诸方专家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