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杂志中中国作者的呼声——以《教务杂志》为中心(1901-1928)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enny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以中国大陆以往研究中利用较少的TheChineseRecorder(《教务杂志》)为基本的资料来源,考察这份英文杂志中中国人的声音,即有哪些中国人曾在其上发表文章?他们文章的关注点何在?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有何关联? 以往的研究主要考察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以及他们所撰写的著作,而中国基督徒在构建中国基督教方面的作用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了。实际上,面临双重身份的中国基督徒(既是中国人,又是基督徒)在不同时期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基督教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中国基督徒的西文著述入手,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他们是如何认清形势,努力在自身调试和社会形势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从而推动中国基督教运动的发展。 文章主体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教务杂志》中出现的中国作者及其文章作一量化分析,明确本文研究范围内中国作者的文章有哪些?这些中国作者是谁? 后面三个部分以时间为序,主要讨论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作者文章关注点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尝试分析这种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国社会形势以及中国基督教运动之间有何内在的关联。 第三章主要考察1901-1914年间中国作者文章的主要关注点。说明在中国基督教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作者的文章折射出中国教会既尊西方经验为师,又向西人表达了“自立”的诉求,“与西方传教士对话”是总趋势。 第四章讨论了中国作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写了什么。说明中国作者笔下的基督教与科学、民主有交锋,有互补。一些人吸收了科学、民主的精神,在中国社会形势的推动下,发出了中国教会革新、本色化的呼声。 第五章主要关注非基督教运动期间中国作者写了什么。通过分析得出,在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广泛攻击之下,中国信徒开始为“生存权”呐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教会适应中国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形成了本色化理论探讨的高潮。 本文的最后总结论是虽然《教务杂志》中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讨论绝大部分都是界定在宗教范围之内,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使大部分具有双重身份的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言论难免受到中国社会形势的影响,适时做出既有利于自身发展又符合中国社会前进趋势的调整,推进了中国教会的本色化进程,也为自身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同。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阿尔克迈翁家族作为雅典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贵族家族,影响力涉及城邦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该家族在城邦政治作用的再现,试图说明贵族斗争与雅典民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期刊
期刊
植物通过维系根长密度的大小及其分布格局逐渐优化资源利用格局。本实验在祁连山地建立禾本科牧草燕麦与豆科毛苕子混播草地,按燕麦(Avena sativa)与毛苕子(Vicia villosa)的
在古代礼仪中,婚礼被看作“礼之本也”。《仪礼·士昏礼》最早记载了我国古代完整的婚礼仪节,但其内容的可信度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搜集整理《左传》中所有有
期刊
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前身是春秋战国以来绵延两千余年的士大夫。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全新世界历史背景的产物,知识分子在时代意识、知识结构、角色认同等方面都与旧式士
临清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位于直、鲁两省的交界地带,北可直抵京津地区,西通山西等省。二三十年代肩负着沟通省内、省际物资交流的重任,在山东经济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论文系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