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李之仪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的诗、词、文俱佳,且针对词体提出了词“自有一种风格”的独到见解,这个观点的提出对于后来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学命题是一个直接的开启。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在词的创作上有自己特点,在词学理论上有自觉建树的词人,人们给予的重视还是不够的。从李之仪辞世到文革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只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苏轼、李清照等大家身上,相比之下李之仪很难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才开始逐渐的关注李之仪,研究李之仪的论文有30篇,但这与有关宋代词人研究成果的庞大数据相比几乎是微乎其微。 本文尝试着对李之仪的词学观和词作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初步凸现出李之仪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词学观与词作的独特魅力,以期人们对李之仪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全文共分两部分,首先从李之仪的词学观谈起,论及其词的发展观、词体观和作家论等三个方面,然后在分别从用典、意象、用语等方面对李之仪的词作进行综合分析,以窥视其作词追求“韵胜”、“字字皆有据”、“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创作思想。 第一部分:以李之仪的词学观为研究对象,以《跋吴思道小词》为主要依据,提出李之仪的词学观实际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发展观、词体观和作家论。按这样的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词的发展观,主要阐释了李之仪关于词体起源、形成、发展与完善的理论见解。第二节——词的本体论,主要论述了李之仪对词体的认识,即词应是“格”与“韵”的统一。“格”乃是词应独立于诗、在风格、体式上区别于诗的“自有一种风格”;“韵”乃是词作追求“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韵味。第三节——词的作家论,主要阐述了李之仪对于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宋祁及贺铸等词人词作特点的归纳和认识,即柳永作词“铺叙展衍”却“韵终不胜”;张先作词“情有余而才不足”;晏欧、宋祁等人词作多“良可佳者”;贺铸词“宛转紬繹,能到人所不到处”。 第二部分:以李之仪的九十四首词为研究内容,对其创作进行研究。这部分侧重于对李之仪词作艺术上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其用典实、择意象、成语句方面的特点。首先,对李之仪词中的用典进行研究。其用典特点归纳为:典源广泛、用典方法灵活多样,力图体现其作词“字字皆有据”的观点。其次,对李之仪词作中的酒、仙意象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分析,从中体会到李之仪丰富内心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的寄托和解脱,体现出李之仪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后,就李之仪词作中的用语进行阐述。认为李之仪作词善用淡语、景语和情语,三者相互交融、联系紧密。平易通俗的语言里透着深情浓意,惟妙惟肖的景语往往情寓其中,情语中更是体现了浓浓的相思、依依的惜别与郁郁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