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氧污泥强化造粒过程中不同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特征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825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氧颗粒污泥以其良好的沉降性能、密实的结构、较高的生物量和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启动时间长和运行稳定性差是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在好氧污泥颗粒化初期(10~16天)投加硫酸铝的方式来加速好氧污泥的颗粒化进程,并进一步通过在解体的好氧颗粒污泥中短期投加硫酸铝(91~93天)来加速解体好氧颗粒污泥的再形成。采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元素含量,扫描电镜和能量弥散X射线光谱仪联用的方法测定元素的空间分布,并使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期间微生物的群落演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在SBR反应器运行的10~16天投加硫酸铝强化造粒可以加速好氧污泥的颗粒化进程,并且强化造粒形成的颗粒污泥机械强度高、生物量高、沉降性好、平均粒径大。同时,硫酸铝的投加并未对COD、TN和NH4+的去除率造成明显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TP的去除率。(2)在强化造粒形成的颗粒污泥中,其Al元素含量从16天的45.69±0.55%逐渐下降至43天的1.09±0.39%,总体呈一个近似线性下降的趋势,而自然形成的颗粒中Al元素含量始终低于0.02%。与此同时,颗粒中P和S元素的含量分别由7.21±0.047%和32.11±0.23%逐渐回升至13.64±0.071%和47.82±0.21%。在成熟后的颗粒中,Al元素和P元素主要以沉淀物的形式分布在污泥颗粒的核心。这说明混凝剂投加期间微生物之间的聚集方式以物化絮凝为主,混凝剂投加停止后微生物的自絮凝逐渐替代了混凝剂的无机絮凝,成为微生物聚集的主要手段。这样的结果证明了Al3+强化造粒过程是一个物化-生化的耦合过程。(3)通过DGGE技术分析了强化造粒期间污泥内微生物的群落演替特征。对DGGE图谱和相应的测序结果分析后发现,强化造粒形成的颗粒污泥和自然形成的颗粒污泥之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无明显差异,这说明硫酸铝的投加未对颗粒污泥内微生物的种群结构造成明显影响。其中,颗粒污泥内的优势菌群主要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Pseudomonas)是其中的主要菌属。(4)在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解体后,向其中短期投加硫酸铝可以有效加速颗粒污泥的再形成,并且通过强化方式再形成的颗粒污泥比自然修复形成的颗粒污泥具有更加良好的污泥特性和更高的细菌总数。同时,硫酸铝的投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污泥中微生物的EPS组分。对DGGE图谱和相应的测序结果分析后发现,加药结束后的第7天,通过强化方式再形成的颗粒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而20天后,两个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已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好氧颗粒污泥的解体会导致其内部微生物的多样性出现下降,而硫酸铝的投加促进了其中微生物的相互聚集,从而有效加速了好氧颗粒污泥内微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其他文献
随着质量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必须同步提升,以满足人们对建筑工程安全、质量、功能的更高要求。目前国内建筑领域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大型化、多元化、复杂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看,在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的选取上,多以家庭收入状况或家庭基本情况作为考虑的主要内容,这些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收入或支出情况、家庭类型(如,双亲家庭或单亲家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再生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其回用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也成为目前的焦点。同时,儿童作为高危易感人群,在以往的健康风险评价中常常被忽视,因此,建立一套可用于
文章研究了从金盏花中提取叶黄素的强化工艺条件,对提取剂、皂化液浓度及皂化时间进行了考察,并确定出以二氯甲烷作提取剂、皂化液浓度为4%,皂化时间为2h的适宜工艺条件。粗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广电正式获批5G商用牌照的历史性机遇,以广电运营商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5G的关键技术和关键指标进行分析,然后通过PEST分析方法、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