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肠弯曲菌(C. jejuni)和结肠弯曲菌(C. coli)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畜禽是弯曲菌的重要宿主和天然储库,抗菌药物在畜牧生产中大量应用使耐药的弯曲菌被筛选出来,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这将给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耐药基因岛因同时介导数种甚至数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而引起人们关注。国内外对耐药基因岛在弯曲菌中的流行病学和遗传背景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将调查我国部分地区弯曲菌的耐药性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耐药基因岛在食品动物源和腹泻病人来源弯曲菌中流行及传播机制的异同。本研究在山东、宁夏和广东地区采集到的3083份畜禽样本中分离到763株弯曲菌(分离率为24.7%),包括679株C. coli和84株C. jejuni。465株猪源弯曲菌中,99.1%的菌株是C. coli, C. coli依然是猪源弯曲菌的优势菌种;而298株禽源(鸡和鸭)弯曲菌中,73.2%的菌株是C.coli, C.coli正取代C. jejuni成为我国禽源弯曲菌中的优势菌种。药敏试验显示C. coli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C. jejuni。弯曲菌的多重耐药情况严峻,多重耐药率达88.3%,且C. coli的多重耐药率(90.4%)远高于C.jejuni的多重耐药率(71.4%)。对分离自我国多地区的1555株畜禽源及人源弯曲菌PCR检测多药耐药基因ermB后获得59株阳性菌(阳性率为3.8%;58株C. coli和1株C. jejuni),包括33株猪源、14株鸡源、10株人源和2株鸭源,禽源、人源弯曲菌和C. jejuni中发现ermB尚属首次。随后对ermB的侧翼结构测定分析后发现,28株阳性菌携带的多重耐药基因岛(MDRGI)可分为7个类型。其中,type Ⅲ MDRGI同时确证分离于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宿主的16株C. coli中;在type Ⅱ MDRGI中发现新型磷霉素耐药基因fosXCC。此外,PFGE和MLST分型提示ermB阳性菌在山东和上海地区发生了克隆传播;并且携带MDRGIs的弯曲菌有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的较大可能性。自然转化试验表明7种MDRGIs及其耐药表型均可跨弯曲菌亚种进行传播。另外,ermB的表达调控试验显示弯曲菌DZB40和86c的ermB是诱导型耐药表达,其诱导机制与ermB的mRNA二级结构的碱基组成相关;而27株弯曲菌的ermB则是固有型耐药表达,其表达与ermB调控区的变化有关。对山东畜禽源和上海腹泻病人来源的110株C. coli PCR检测耐药基因簇aadE-sat4-aphA-3后获得14株阳性菌(12.7%),包括7株人源、6株猪源和1株鸭源。对基因簇的侧翼结构测定分析后发现,10株阳性菌携带的氨基糖苷耐药基因岛(ARGI)可分为3个类型。其中, type Ⅰ ARGI同时发现在分离于畜禽源和人源的C. coli中;仅发现在一株人源C. coli的type Ⅲ ARGI中包含全新的IS-lide元件。随后分子分型发现分离自腹泻病人的C. coli的ARGI有可能是经食物链从携带ARGI的畜禽源C. coli中获得。稳定性试验显示ARGIs在没有抗生素压力的条件下能够稳定存在,并介导传代子与原代菌相同水平的耐药性。耐药基因岛在64株弯曲菌中的整合位点分别有①:整合至cj068c与sodB之间,只发现在1株携带MDRGI的鸡源C. jejuni中;②:直接插入到cj1063中,发现在7株人源的C. coli中,包括2种MDRGIs;③:取代cj1477c后整合至cj1476c和cadF之间,发现在畜禽源和人源的55株C. coli中,包括4种MDRGIs和2种ARGIs;④:直接插入到cj1500中,仅发现在一株携带ARGI的人源C. coli中。推测位点③是耐药基因岛在弯曲菌的染色体DNA中的整合热点。综上所述,携带氨基糖苷耐药基因岛的弯曲菌对临床上用于治疗弯曲菌的急性或全身性感染时使用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均耐药;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岛的弯曲菌对用于治疗弯曲菌病的抗菌药物(包括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林可胺类)均耐药。7种MDRGIs和3种ARGIs在我国畜禽源及人源弯曲菌中已有流行的趋势,均可跨弯曲菌亚种进行传播,而且携带MDRGIs或ARGIs的弯曲菌都有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的潜在风险。另外,我国畜牧业长期亚剂量的用药,将会对携带诱导型耐药表达ermB的弯曲菌的耐药性诱导产生提供便利,并且促使诱导型耐药的ermB进化为固有型耐药表达的e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