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语习得角度谈皮钦语的形成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gui1981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钦语或称“洋泾浜语”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发展出来的言语交际工具。在大多数人的心里,皮钦语就是一种不伦不类,土不土、洋不洋的混合物。或许正是因此,皮钦语的研究长久以来在语言学研究中遭到了冷遇。真正意义上的皮钦语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近年来,皮钦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已被不少语言学家们研究。作者在列举各方意见之后认为虽然众多的语言学家对皮钦语有不同叙述、表达,但他们的研究大都着眼于社会因素的描写、分析以及对皮钦语的语言学特征的总结。总的来看,这些语言学家对皮钦语的总体特征是持相似的观点,作者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大致的归纳和总结。 虽然皮钦语研究大都着眼于对其社会特征及其语言学特征的分析、描述,皮钦语化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相似表现也引起了一些语言学家的关注和研究。有语言学家曾提出“皮钦语展示了成人是如何自发地学习和创造新语言,为此它的研究将成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尝试从二语习得角度分析皮钦语的形成。但从二语习得角度探讨皮钦语的形成缺乏相关资料,为获得翔实、可靠的语料,为使分析更加可行、可信,在分析中作者选用了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却尚未被学术界注意、认可的“襄阳英语”为论证对象。襄阳市场,号称上海地区外国人密度最大的地方,是上海著名的服饰礼品市场。据称,在此从业人员几乎人人能讲一口流利但不标准的英语,因而外国游客在此可以直接用英语与众多的本地商贩沟通。通过对上海襄阳路服饰礼品市场从业人员英语使用状况调查、分析,作者认为“襄阳英语”在语言学各层面及社会语言学各方面均具备皮钦语的种种特性,因而有理由将其视为一种新的皮钦语。在此基础上,作者以襄阳英语的形成为例,首先探讨了皮钦语与中介语、僵化、及语言迁移的关系,随后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环境、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及其使用状况等角度,对皮钦语的形成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述了语言输入、动机及交际策略等因素在皮钦语形成中的作用。 通过对襄阳英语的调查研究,作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皮钦语的确展示了成人是如何自发地学习和创造语言的;而从二语习得角度分析皮钦语的形成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看待皮钦语这一语言现象。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对我们的外语教学将有所帮助,为此关于它的进一步研究有望成为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此外,作者认为皮钦语形成的研究对于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语言现象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其他文献
翻译对等是翻译理论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而现代译论对于翻译对等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学、交际学、社会符号学、翻译学和文艺学五个方面来进行。近年来,以奈达和纽马克为代表的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