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编组站(三级六场)到达场作业系统仿真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在大力建设铁路客运专线,铁路的旅客运输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此背景下,既有铁路干线上势必会减少旅客列车的开行对数,货物列车的运输能力将得到加强。铁路干线货运能力的提高,一定会影响到铁路技术站的设备配置和作业组织,因此,对编组站通过能力进行研究,对当前铁路编组站的设计及运营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系统仿真的方法,对某双向三级六场编组站到达场作业系统仿真进行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系统仿真的方法。其次,对三级六场编组站的车场布置和到达场作业特点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编组站各项技术作业流程及时间的确定办法,并对本文研究的到达场的各项作业时间进行了计算和查定。然后,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到达场到达流的数学分布规律,提出了利用计算机生成到达流的具体方法。并根据到达场作业实际,对作业过程中的进路选择和进路交叉干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办法。在对到达场作业系统的研究中,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到达场作业系统分为接车端咽喉区作业系统、推峰端咽喉区作业系统、驼峰调机作业系统等子系统分别研究。在对各个子系统的研究中,在合理地界定了作业过程和设备状况的条件下,运用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处理需要人工智能解决的作业进路选择和作业交叉干扰问题。最后,利用离散系统仿真学知识,结合各子系统的抽象模型,建立了编组站到达场作业系统的物理模型和仿真模型。利用编组站到达场作业系统仿真模型,可以开发相应的仿真软件,进而对不同设备配置和作业组织条件下,到达场作业系统通过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锂硫电池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2600 Wh kg~(-1))和高比容量(1675 m Ah g~(-1)),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下一代电池,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尽管硫资源丰富、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但硫正极本身固有的问题极大的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本文利用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衍生物作为限硫载体对硫正极材料进行改进,通过合理设计得到具有MOFs特性的衍生物,实现对材料的孔分布和成
学位
随着光纤陀螺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对其传感核心——光纤环的质量检测越来越显示出了重要性,而现有对光纤环质量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测试光纤环的静态参数,其缺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是一种新型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光学成像方法,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OCT可以获得表面以下组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在这种形势下,发展高效便捷的储能技术以满足人类能源需求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其中电化学储能最符合当今能源发展方向。在过去的三十年,锂离子电池(LIBS)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电网电力存储等方面。不可忽视的是锂离子电池原
学位
本文对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简称SAL)光外差探测技术和合成孔径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外差探测实验,探讨了两光束角准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