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题为清代“七真题材”小说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七真祖师列仙传》、《七真因果传》和《金莲仙史》等道教小说。这些小说使得全真七子神话最终定型,其内容主要讲述王重阳度化全真七子,全真七子分别修炼成仙的故事。清代“七真题材”小说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但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因而本文致力于对清代“七真题材”小说做全方位,多层次探讨,这对于理解把握清代“七真题材”小说的实质以及客观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有关清代“七真题材”小说的基本问题做了整体探讨。首先介绍了清代“七真题材”小说的存佚情况;继而讨论了清代“七真题材”小说的创作来源与背景。清前有关“七真”形象的文学描写是清代“七真题材”小说创作的重要来源。而关于清代“七真题材”小说的创作背景,则受到作者创作意图、清末社会背景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二章探究清代“七真题材”小说的文化意蕴。在儒、释、道三教思想合流的时代背景下,清代“七真题材”小说表现出“三教合一,道教为宗”的新特点;作品道教修行文化丰富,既包括“积善成仙”、“仙道贵生”以及“忠孝并重”等道教修行伦理思想,也包括全真教对道教徒的信仰考验等相关内容。同时,清代“七真题材”小说对于仙真人物的描写也呈现出“以朴为美”、“以俗为美”、“以阴为美”等审美内涵。第三章对清代“七真题材”小说的艺术特色及不足之处进行探究。小说艺术特色分别从其结构艺术、语言艺术、寄生文体艺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在空间结构上清代“七真题材”小说对传统道教小说的“天—地—天”结构进行了模仿与创新;在情节结构上巧妙使用预叙的手法,运用悬念推动小说情节;语言艺术方面,清代“七真题材”小说呈现出“浅显俚俗、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清代“七真题材”小说涉及多种寄生文体,例如诗词、骈文、道情歌曲、应用文等等,是小说的又一大艺术特色。当然,清代“七真题材”小说也存在着人物塑造“扁平化”、情节割裂现象严重、想象艺术缺乏、小说内容与创作者初衷自相矛盾等诸多不足之处。